從影子看世情
陳繼儒《小窗幽記》說:“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簾影。”為甚麼有實物而不看,卻看其影?大概這就是朦朧感。世間事物,包括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看得太真反而失卻看者的想像力。
朱自清的父子感情,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表露無遺,那就是他父親的“背影”。朱父為送兒子負笈北去,要親自送到火車站。兒子上了車,坐穩了還未到開行時間,父親要買幾個橘子以慰子在旅途之寂寥。文章說:“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叢裡,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父親的真實樣貌,朱自清只覺得親切,然而這背影竟令他的眼淚又來了。常見靈堂上有“音容宛在”的輓詞,“音容”者,亦影也。
《列子 · 說符篇》:列子向壺丘子林學道。壺丘子林說:“你懂得保持謙退,才談得上持養身心。”列子說:“願聞謙遜之道。”壺丘子林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俯首察看自己的身影,身彎則影亦彎,身挺影亦挺。由此可見,影子是不能自主的。它說明:處世的窘困或順利,必然服膺於外物的制約,而不在於個人的主觀意志。這就是保持謙退才能使自己處身領先的道理。小而個人的休戚命運,大而國家的存亡興衰,無不決定於人們對客觀規律的從違,其效果與動機,正像影之隨形,響之隨聲。
話題回復到“影”的問題上,俗語說:“身正哪怕月影斜。”又是一番哲理。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