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恩公”勾起的回憶
晴朗的周日,內子邀我陪同買餸。這是我們遷往氹仔居住近廿年來的首次。登上巴士,車內比較擠逼,幸得兩位學生敬老讓座。頓覺現時社會風氣已有改變,常見乘客對長者或孕婦、小孩、殘疾人、病人讓座。這也有賴社會各界的宣傳、教育。
因為氹仔的街市貨品種類不多,未能滿足需求,故此廿年來內子常常喜歡往澳門街市幫襯相熟的攤檔,尤其喜愛街市底層的賣乾貨海味、雜貨的“H記”。檔主總笑臉相迎,熱情接待,不厭其煩解答問題,而且價錢公道,童叟無欺,所以生意特別旺。這天“H記”的老闆一見內子身影,立即打招呼,寒喧不迭;而老闆的女拍檔認得我是她原來學校的老師,熱情地叫喊我:“黃老師,嗯,恩公,想買什麼呀?”。我被這一聲“恩公”,勾起近半個世紀前的一幕駭人回憶——
那是一九七八年的七月,夏令班開課的日子,女檔主當年還是初三學生,正準備參加初中畢業旅行,那是學生們期待很久的日子。不幸的是他們的班主任康秀玲老師卻因患上肺癌需要入院留醫,不能帶領他們同往了。為使康老師能安心入院留醫,學校的領導就計劃安排另找帶隊老師。夏令班是很多老師都想擔課的,因為只需擔不多的課,既可空閒一些,又有多一份收入。經過學校領導的考量,徵詢我的意見,因我與康老師同為初三級的班主任,又是她班的科任老師,和該班同學也比較稔熟,容易相處。我義不容辭,接受任務。事起倉猝,思想是沒有準備的,現實已不容許我拖延了。翌日早晨,即集合出發。
當校領導向初三級畢業同學宣佈此決定時,康老師的一班學生難免失望,但很快便安靜過來,並表示支持學校的安排,接受我做領隊。
這次初中畢業旅行地點是廣東省內著名旅遊景點——肇慶的七星岩。我們師生一行百多人,在導遊的陪同帶領下,參觀了當地的美麗景色,山林、岩洞、峭壁、彩色湖,目睹祖國的錦繡河山,同學們都歡欣、雀躍。
談笑間,我們登山了,導遊也特別緊張起來,多次提示我們不能大意,一定要小心,一步一腳印,互相幫助,免生意外。很快我們便來到兩座岩石山頂了,它名爲“一線天”,就是兩山之間有一條罅隙,相距約一米長,可以一躍而過,除了這條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了。但從岩上往下望,兩山峭壁直立,離地面有三、四丈高,如果偶一不慎,失足跌下去,則後果堪虞。故此,我為了學生安全,便一直站在山岩隙邊,照顧同學,以防萬一。果然,許多同學都在同夥的攙扶、鼓舞下,順利地一躍而過。可是輪到一位康老師班的女同學時,她身軀嬌小,膽怯,剛躍起時,足還未抵對山地面,上身卻仰後墜,幸得我眼明手快,及時一手伸開在她身後擋攔,另一手把她的手臂拉實,才得避過一劫。此駭人一幕,如此驚心動魄。事後,百般安慰這位女同學,其情緒才慢慢安定下來。晚上,我在床上輾轉反側,反思此幕情景,不禁汗流浹背,覺得此非平常事,我只是盡了一個老師的責任而已,不必驚擾大家;如果,我當時沒有危機感,不在現場守護,發生了大家都不想見到的情景,良心能過得去嗎?我定會自咎終身,難以向學校和家長交代。所以,此事我並沒有向別人提過,守秘將近半個世紀,逐漸淡忘了。
想不到,今次因“晴”際會,陪同內子過澳門街市買餸菜,竟然重遇久違的學生,她竟記得往事,親切地叫我一聲“恩公”。當時,我真是驚喜交集,浮想聯篇,想起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句話源自佛經,據朗文中文高級新詞典註釋:“浮屠”,梵語Buddha的音譯,又譯作“佛陀”、“浮圖”,是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稱呼,也指佛塔。
對此,我的聯想是:上半句是指救了一個人的生命,下半句是說,超過了建造一座七級高的佛塔。即比喻救人一命,比建造一個七級高層的佛塔對社會的貢獻還更大。同時,亦令我感悟到:“施比受幸福,施恩莫望報;受恩要感恩,勿忘報。”含有唯物的因果論和做人的哲理在內。
執筆當晚,內子端上一碟女檔主推薦的菜式:銀魚仔乾加豉油、熟油、黃糖、白菜煮成的,品味特佳。嘗過的感受正如林子祥唱曲中所唱:“鹹魚白菜也好好味!”這餐飯特別開胃,多添了一碗。
黃楓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