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疆荒漠的溫情
許多人渴望去新疆旅行。不過,除了驚艷的景色和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之外,在那邊陲之地,你是否見過一個流動雜貨店裡的漢族女孩在貧窮艱苦的日子裡打拼,卻帶着甜美的微笑?
在珠海一家書店,我隨手拿起李娟的抒情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讀起來便欲罷不能。好作品為甚麼具有魅力?這固然與作者身處的特殊環境有關。說實話,沒了解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阿勒泰在哪,只知道它在新疆。其實,阿勒泰,即“金山”之意,在新疆北部,是一個哈薩克族、漢族和維吾爾族等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對我來說,這樣的環境充滿了神秘感和異域色彩,的確有利於作者發掘出新穎的題材吸引讀者的眼球。然而,這並不是作者成功的關鍵。
沒有炫麗的文字,在平實、自然的敘述中,李娟的文字像涓涓溪流,靜靜地時而溫柔,時而透澈,讓你看到一顆淳樸、真誠和柔軟的心靈,儘管不強大,但細膩、暖和。這是她的語言特色。優秀作者的語言通常都具有某種標籤性特質,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氣度,能讓讀者一下子找到他們熟悉的味道,這就是作品的靈魂,好比林語堂的閒適、魯迅的銳利、沈從文的天真、汪曾祺的清爽。李娟描述一隻養在家中的野兔,這樣說:“都說兔子膽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實是勇敢的,牠的死亡裡沒有驚恐的內容,無論是淪陷,是被困,還是逃生,或者饑餓、絕境,直到彌留之際,牠始終那麼平靜、淡漠。”
生活是艱辛的、瑣碎的,對許多人而言,每天應接不暇地接觸所謂的熟悉事物,不僅索然無味,而且容易冷漠。李娟則不然,她有一雙發現美、發現生活感染力的眼睛,歸根結底,是因為她熱愛生活、鍾情於她身邊的點點滴滴,不抱怨也不嫌棄,只用帶着愛心的眼睛觀察。在她生活的北疆,羊和駱駝隨處可見,就像我們在都市中見到的汽車,但她卻能不厭其煩地察覺平凡中的動人畫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嬰兒常常被一同放進彩漆搖籃裡,掛在駱駝一側。當駱駝走過身邊,隨手掀起搖籃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兩顆小腦袋一起探出來。”
北疆地區,民族成分複雜,許多少數民族依然堅持生活在祖先的傳承裡,在我們漢人看來,他們似乎文明程度不高,比如,經常酗酒、隨意賒賬、保守而自我陶醉、除了溫飽就是宗教、生產力水平低下(連裁縫這樣的簡單工作都很難掌握)。不過,李娟筆下完全沒有歧視和俯視,她總是能在一瞬間抓住善意和溫情,讓你有一種在荒漠中突然找到甘泉的感覺。顯然,當心存善良的時候,你的眼裡便總能亮出溫暖的畫面。她寫過一個生活片段:自己腳瘸了,靠拐杖走路和上車。天寒路漫漫,在一輛破舊的公共汽車上,司機安排她坐在最暖最好的位置上,和一群老人坐在一起。一位哈薩克老人執意要遞給她兩元錢,她始終不好意思收下。後來她才知道,這是哈薩克人的禮節,對傷者表示祝福,並非憐憫!
當然,好作品離不開好文筆,這是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造就的功底,試看她對一條河的描寫:“幽幽的,緩緩的。河兩岸的草整整齊齊地垂在水裡,像被反覆梳理的劉海兒……上游華美、恢弘;下游緊緻、細膩,閃閃爍爍地,尖銳地美麗着”。
這就是含情脈脈的《阿
勒泰的角落》。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