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倒酒 月下高歌
杜甫《曲江二首》,詩之二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因為詩中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古稀”成為七十高齡的代詞。
古代醫療不比今天進步,六十歲已是老態龍鍾,能活到七十歲的當然是“古來稀”,也許有個別超越七十歲的,但畢竟是少數。
《小窗幽記 · 素》:“人生自古七十少,前除幼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陰晴與煩惱。到了中秋月倍明,到了清明花更好。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須漫把金樽倒。世上財多賺不盡,朝裏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身轉勞,落得自家頭白早。請君細看眼前人,年年一分埋青草。草裏多多少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俗語說:“大話最怕計數。”陳繼儒所說的其實是一條減數題。設使人生有七十歲,以此“古稀”為基數,先減除幼年十五歲,餘下的是五十五歲。再扣除十歲退休之年,還有四十五年的光景。不過陰晴與煩惱的日子,即是說起碼有三分一時間是在床上,所謂“陰晴”、疾病等的煩惱,把陰晴煩惱假設為二十三年,這是一個最保守的估計,人生時歲的剩値只得二十二年。這短短二十二年,難道還不去珍惜它。“到了中秋月倍明,到了清明花更好”。花前高歌,月下樽倒,是及時行樂。陳繼儒在他的《花史跋》說:“有野趣而不知樂者,樵牧是也;有果蓏而不及嘗者,菜傭牙販是也;有花木而不及享者,達官貴人是也。”
既然人生如此短暫,世上錢財是賺不盡的;朝裏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身轉勞,到頭來都是埋於青草的孤墳。正如當年何某唱的歌:“何必呢?”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