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相信科學 打針抗疫
衛生當局早前發出指引,兩類人群包括工作時須接觸服務對象、或與其他人共處密閉空間的工作人員,若未接種新冠疫苗須每隔七天核檢一次,目的保障自己及公眾安全。公職局率先響應,全澳公務員月底履行指引;私人機構怎樣演繹,仍屬未知數。一石激起千重浪,“逼針”說、“違自願原則”說充斥,當局曾解畫,坊間疑慮未除。
當局的指引籠統,表述包含的範圍可以很大,也沒有明確的處罰。不容否定,當局目的為推動疫苗接種工作、擴大接種人群。首先要肯定當局的做法是正面的,問題在操作上有否逼迫和違反自願原則?總括上述兩種說法,坊間部分意見認為指引教人“冇得揀”。事實是“有得揀”,只是不打針,就必須每七天一檢。花錢又費時,於是覺得“冇得揀”和受到逼迫了,可以理解。
說穿了,就是居民對新冠疫苗副作用的疑慮,如當局建議備孕和母乳媽媽可接種新冠疫苗,但坊間大部分反應不接受,恐會影響嬰兒。但世衛臨床測試數據顯示,對母親和嬰兒都具有潛在保護作用。當局顯然欠缺針對宣傳,難釋外界疑慮。
人類面對席捲全球的世紀病毒威脅,對抗手段有限,來去只有隔離和疫苗兩招。封關、鎖區、隔離外來人群,只能是短期措施,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人類要聚會交流,最終還得放開限制。新冠病毒不會消失,這個觀點在科學界越趨明顯,正如流感病毒與人類共存一樣。前提必須減低新冠病毒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增強人類基礎免疫力、有效治療方法、控制感染人群數量、不令醫療系統崩潰。這些前提是環扣環和互通的,要達成這些目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大量人群接種疫苗,已不再囿於接種疫苗後會否染疫的問題。最終,即使讓新冠疫病與流感一樣存在,但不致嚴重影響社會運作和民眾生活。
對抗新冠病毒的選擇相對有限,故在抗疫中“有得揀”但很有限,也是不得已。始終要相信科學,才能擁抱未來。也許有一天,能回復過去想去旅行就旅行的生活,但記住先要付出,抗疫要同心協力。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