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刋的編輯
什麼地方可以看到一個劇場工作者的個人資料?他/她擔當的是什麼崗位?有什麼學習經驗、演過什麼戲?跟什麼劇團或劇場人合作過?最容易找到的地方就是演出場刋裡。
近兩年由於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的“劇場文本展”,讓我多了回顧近二、三十年的演出場刋。可以肯定的是近十年來的演出場刋,由於資源(不管製作費或人力)相對充裕,場刋外觀的設計排版、圖像或紙質也許都比較特出,可是從場刋的內容來看,卻未必及得上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場刋那麼豐富、那麼着重演出團體本身的理念與發展脈絡。例如我希望找到何永華曾經編、導的作品,便可以在澳門戲劇社的演出場刋中找到,因為該社自九十年代開始,場刋中就劇社演出列表的版面,可說是他們的“傳統”。又,在“曉角”的舊場刋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演出劇目的介紹外,竟然還可以看到劇社對當時澳門文化政策的回應、對澳門戲劇發展的期許等。
相對起來,今天的場刋大都在內容上顯得十分格式化,不外乎就是劇團簡介、演職員簡介、故事簡介,好一點的還有導演的話。而由於印刷成本或公平原則,每個人員的簡介也有規定字數,而製作周期短,於是很多個人簡介都是千篇一律的,甚至過時的。其實場刋也需要編輯,內地或外團一些編制較完整的劇團,這個工作也許會由一名“戲劇顧問”或“戲劇文本指導”負責,將場刋作為劇團要跟觀眾溝通,甚至導引觀眾鑒賞作品的橋樑。
現在很多演出的場刋都“環保”了、“電子化”起來。原本將場刋資料放上網,可減少篇幅限制,也可以讓人們更容易搜尋到場刋中的資料,可是現在澳門的電子場刋還是以印刷場刋的模式作思考,往往二維碼一掃,結果還是進入一個PDF檔,只是沒有印出來罷了。
(留下來的人 · 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