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9月17日
第C07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斷章寫義)“十四歲現象”的解藥

“十四歲現象”的解藥

認知自己,不僅是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時候反應過激。

【摘自:〈十四歲現象——家長面對叛逆期孩子應該怎麼辦〉,作者:玉兒,嘟嘟網,二○二一年九月十日】

英國科學家曾有一項研究證實,研究者對九至三十五歲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爲。其中十四歲的少年最為突出,因此,這個年紀的青少年最叛逆,最容易學壞。

我和友人分享以上研究報告,她回應道:“那怎樣了?那代表他學壞了,我當媽的也罵不得?”我說不是罵不得,而是未必有用,因為他的問題不是認知不足,某程度上,他什麼都懂,甚至比你懂得多,他的問題是生理性的——知錯,就是控制不了!因此,面對孩子青春期突變的方法不是說教,而是理解、協商,並尋求解決方案。例如當孩子有早戀、吸煙、網癮等問題,家長不宜反應過敏,更不必危言聳聽,因為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導致親子關係破裂。人生閱歷豐富的成年人,應保持淡定與孩子分析利弊,最好能以過來人的方式現身說法。讓孩子知道犯錯是正常的,並學習面對和改正錯誤的具體方法,肯定比洩忿式的責備來得有效。

“如果教導了,仍未見改正呢?”這是所有教育者,包括筆者都要面對的困惑,但經驗告訴我們:教育是等待沒有把握的覺悟,強行改造為目的教育是註定失敗的。“那就讓他承受結果吧!”回頭再看自己的成長,不也曾經重複犯錯嗎?把青少年當成朋友去陪伴、去提醒,大概才能讓我們從“十四歲的親子困境”中解救出來。

鏏 而

2021-09-17 鏏 而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4660.html 1 (斷章寫義)“十四歲現象”的解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