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9月13日
第C07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選擇困難 究竟難在哪裡?

選擇困難 究竟難在哪裡?

新學年已經不知不覺地邁向第五周了,也是即將告別網課,迎來面授課的大好日子!儘管網課在疫情中為“停課不停學”帶來了教與學的突破,但是說到底,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部分教師肯定會選擇面授課的,因為在面授的過程中,教師們可以對學生的參與及時作出介入或回應。然而,筆者也確實了解,有些事情並不屬於可“選擇”性質。譬如說,因疫情緣故而採用網課,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方式,目的是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然而,筆者有感,面對“選擇”,也不見得大家都是歡喜或是樂意的。起碼在我多年的教學觀察中,患有“選擇困難症”的學生好像越來越多了。

事緣於此,在我教授的學科中,學生需要做一個小小的研究,由研究題目、研究方法乃至研究分析等都需要學生全程去評估和抉擇。儘管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會在課堂內外提供協助,但是有部分學生就是“患病”頗深,不能自己選擇。一般來說,“病徵”呈兩個極端:一是屬於“不加(思)索”型。這一類學生會很直接地告訴你,他患有此“病”,所以會要求老師直接說出想要他做的題目和方法等等。二是屬於“瞻前顧後”型。這一類學生很多,曾經有學生列了十個不同的研究題目出來,要求筆者為他們做選擇。

當然,這個症候群也不見得是現代人的專利,從一些成語中便可見一斑了,例如:舉棋不定、進退兩難、左右為難等等,這都反映了選擇是一個永恆的人生課題。根據劍橋大學心理健康研究員Dr. Olivia Remes指出,有“選擇困難症”的人往往與其個人力求完美的態度相關,而且在較少選擇的情況下,選擇者的焦慮會相對減少,較容易獲得滿足。最後,Dr. Olivia Remes也提出,在面對社會中諸多的不確定性時,應以更為包容的態度去面對,即是說,在生活中應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去接受,甚至改變“不如意”之事。

筆者雖不是心理專業,但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很大部分學生確實是“完美主義者”,特別是對待分數或學業成績,絕對是抱着不容有失的態度。這一類型的學生,在面對選擇時,需要你先確認他的決定是正確的,之後才會動手,所以基本上他們是屬於執行型、穩陣派的。另外也有一類型的學生是想法特別多、特別亂的,他們常將“想要”和“需要”混在一起,結果面對眾多選擇時也無從入手,這也是Dr. Olivia Remes所指的“少一點選擇,少一點焦慮”的原理。

最近,有學生傳來一份研究問卷,徵詢筆者的意見。在電郵末段,特別提出了他的憂慮:“問卷很長,填答問卷的人是否會樂意填寫呢?”顯然,同學都是心中有數的——問卷的長度會影響答卷者的選擇。筆者看了以後發現,問卷中有四分之三的內容是研究者“想要”的內容,而不是研究“需要”的內容呢!其實這類學生的情況,也反映了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即弄不清“需要”和“想要”,結果為自己製造了選擇上的困擾。從上述例子中也不難看出,同學們的選擇困難並不單是來源於選擇過程中的困難,同時也是對問題的思考方法引伸出來的選擇困難。正如前面所說,選擇乃人生的永恆課題。那麼,在教育中,我們該如何處理“選擇困難”呢?下回續談。

(選擇困難,難在哪? · 一)

黃素君

2021-09-13 黃素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3859.html 1 選擇困難 究竟難在哪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