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重溫的近代史
《虛雲三夢》來到第三夢,李居明以奇趣手法,把清末至民初的歷史人物搬上舞台,為缺乏近代史知識的年輕人編寫不帶沉重包袱的《共和三夢》。一個夢的旅程,揭示中國追尋共和之夢的歷史軌跡;一夢醒來,新中國的共和夢已然實現。夢裡有真有假,有虛有實,志在過程,不在真相。以夢說史,李居明是第一人。
故事由建國前夕,毛澤東上衡山請瞎子仙摸骨開始,瞎仙說他“背骨現眾緣,腰間藏萬劍……一念竟開陰陽路,閻君覆海又翻天”。瞎子仙引路入虛雲洞,縹緲間進入百年夢境。
時光回流一百二十年,光緒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百日維新一夢空。慈禧太后處死珍妃,毒殺光緒,又命袁世凱捉拿夢中預見大敗清室的孫文。此為共和第一夢。
孫中山一生的革命事業,就是建立共和國,他為未出生的兒子改名“共和”,遇陳烱明叛變,逃亡中宋慶齡流產,兒子夭折,共和之夢隨之破滅。他病危時重會日籍妻子大月薰,得悉女兒活得簡單快樂,自名為“無夢”,因而大悟,臨終放下沉重的夢。此為共和第二夢。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逝世,周恩來宣讀總理遺囑。蔣介石敗走台灣,毛澤東與革命同志,最終以社會主義實現了共和之夢。此為共和第三夢。
從戲劇手法說虛雲三夢,《毛澤東》是傳奇式;《特朗普》是奇幻性;《共和三夢》是奇趣錄。三部戲都叫人稱奇,尤以第三夢最多趣。李居明擅於將奇聞趣事作為橋段,加入歷史故事之中,既是戲劇創作,旨在增強戲劇的趣味性和可觀性,不執着於劇情細節,真假虛實,留給觀眾很大的思考空間,這是他的一貫作風。
本劇加添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天運和命理玄機,世界未來的隱喻,以及宮廷揭秘、奇聞軼事等,使觀眾半信半疑,情緒隨之起伏高漲,期待劇情發展給予答案。這也是大師編劇的獨門手法。
慈禧用砒霜加入甜點“驢打滾”毒死光緒;召袁世凱緝拿夢中所見孫悟空洞內藏匿之人,即大清敗亡於孫中山的預兆。慈禧認為自己是觀音化身,臨終前囑咐李蓮英給她口含夜明珠,使其身永不腐朽;又命李蓮英死後要火化下身,提示其未淨之身的秘密不得洩露。
溥儀被虜到滿洲國當傀儡皇帝,婉容皇后產下女嬰,川島芳子欲挾皇嗣達成政治目的,溥儀不甘為日人利用,寧公開他生理缺陷的私隱,恨皇后失德有辱大清國統,盛怒中投嬰於火爐,這令人震驚的殺嬰一幕,為溥儀維護帝尊與反抗日寇的主權宣示;隨後孫殿英獻乾隆寶劍予川島,說明皇陵被盜破壞宗室風水,皇室無子嗣與此相關。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但國家統一的路途還很遙遠,先有袁世凱稱帝,繼有張勳復辟,再而軍閥割據,孫中山乃命蔣介石於廣州建黃埔軍校增強軍事實力,準備二次革命,周恩來時任軍校政治部主任。本劇加插一段廣州人津津樂道的喜事,鄧穎超帶着一籃海棠花,從天津來廣州與周恩來共諧連理,時值“省港大罷工”,婚事從簡,學生為他們設宴於太平館,因節省沒有點燒乳鴿只吃瑞士雞翼。此片段不單為添趣味性,亦道出革命軍人為國忘家的事跡。
中國的共和夢,由孫中山到毛澤東而得以實現,但國運未因共和而昌隆,瞎子仙以變調《東方紅》唱出的《摸骨歌》,有“十年傲運,宿債前緣”,隱喻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來臨。開國之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接受民眾歡呼,遠在蘇俄的賀子珍只能從電台播音得悉國事而感懷,身旁陪伴的妹妹賀怡,誓要回國為她尋找失散的子女。
劇情到此告終,但失散的子女如何尋回?其實暗示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因此有這樣的尾聲:
新中國建國之初,鼓勵海外同胞回國建設,毛澤東兩次會見粵劇紅伶馬師曾和紅線女,並贈以書法題字“香港如此多嬌”。不意嬌字被分割失了喬字,喬加木成“橋”,解說香港回歸,中港兩地欠溝通的橋,造橋才能相通,有橋才有互信。
劇終以奇趣手法道出毛澤東對香港未來的評論,使劇情從近代史回到香港現況,牽引出此劇與香港的一點關情,可謂神來之筆。即使天馬行空,卻拉近了觀眾與戲的距離,每當觀眾思考一下劇情,便是對近代史進一步的興趣提升。
本劇人物眾多,龍貫天以光緒、溥儀、孫中山、毛澤東四個身份,演繹四個年代的風雲人物,串連出中國近百年歷史。劇本以分場方式讓四個主角陸續登場,各場沒有銜接性,但全劇是個連貫性故事,在人物形象、角色裝扮、演繹技巧各方面都要非常純熟。龍貫天掌握四個歷史人物很有分寸,演毛澤東可謂得心應手,光緒和溥儀戲份不多,亦恰到好處,唯獨孫中山因有“革命先行者”之尊,形象較嚴肅,劇中加入一些惹笑動作,觀眾反應見仁見智,難作定論。其他演員都是一人分飾多角,新劍郎演的蔣介石和周恩來形神俱備,王超群的賀子珍性情流露,鄧美玲演大月薰有東洋味,演紅線女又有女姐神態;陳鴻進的慈禧、一點鴻的李蓮英,演出那種沉重而令人嘆息的感情關係;還有初登粵劇舞台的呂珊,川島芳子的角色非常適合她,演出很有個性。
歷史劇不是教科書,搬演歷史往往是吃力而不討好的,本劇的成功在於它的戲劇效果。本劇稱為粵劇,實則演繹方式脫離了粵劇,儘管演出者都是粵劇演員,有幾段粵曲唱段,但是戲曲舞台的虛擬、簡約,演員的裝身、台步、身段,戲劇的矛盾性和故事性,統統沒有。稱之為粵劇,等於抹煞了它的原創性價值,我認為它是挾持粵劇元素突圍而出的創作劇種,可以影響香港本土戲劇未來的發展,如何命名?李大師且費思量。
廖妙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