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米出口量全球第一 貧民卻捱餓
中國耕地面積不多,佔全球百分之七,卻養活了將近百分之二十地球人口。改革開放以來,耕地面積不斷縮小,敲響糧食安全警鐘。近年國家對耕地保護措施做得相當嚴格,糧食安全放在國安首位。
中國在主糧如小麥與稻米方面的自給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並秉承老祖宗在全國各地儲存官糧,調控供應的傳統。過去連續六年糧食生產大豐收,每年產出超過一點三萬億斤,但仍然進口糧食,今年上半年的進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五十,創十年新高,而最短缺的糧種是大豆和粟米。這同養豬業的需求息息相關。
全球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其國土有一半是可耕地。但這國家的農業基建落後,無法防控洪澇和旱災,全部靠天吃飯。且其產業結構固化,效率低下,無法釋放產能,糧食人均產量偏低,只及中國的一半,比非洲國家還低。
美國畝產最高,是中國的三倍。而印度儘管有不少人在捱餓,但印度大米過去一年的出口量卻增長了四成以上,扛起全球交易量的四分之一!今年三月更一躍登上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地位。
五月份,《印度時報》報道,印度“糧食權利運動組織”指責,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印度民眾——尤其是大量印度散工,普遍失去工作,一家人捱餓;但印度的糧食出口卻大破紀錄:出口了一千三百萬噸大米、二百萬噸小麥。該組織要求公共批發系統至少要儲備六個月的糧食,供國內民眾所用。印度有糧食配給價卡,但沒有固定僱主的散工,是領不到這種優惠卡的。
由兩個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態度,可看出兩種社會制度的迥異。
(人口大國需求殷:未來糧價一路向北 · 十六 · 完)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