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6”已入珠江口外海
——海上科考日誌(一)
九月七日,晴,海上風緩浪小。“實驗6”首航深海,我也是人生中有幸首航遠海。但願好心情不被白浪掀天眩暈。聽說有一名科考隊員已“暈浪”一天不吃東西。
(“實驗6”科考船七日電)
本報特約記者 謝震霖 圖/文
自昨天上午駛離廣州母港後,“實驗6”科考船經十幾個小時航行進入珠江口的外海。由於時間緊任務重,科考隊員與船員實行廿四小時不間斷輪作制,已完成航行中各項實驗的準備工作。
上午八時,到了規定施放探空氣球的時間。這是把無線電探空儀帶到高空進行溫度、濕度、壓力、風速風向等氣象要素測量的氣球。科研人員先給白色乳膠氣球充上氦氣,待到球鼓起一米大小時,被安裝上一個白色的盒狀感測器。只見氣球從兩名科研人員手中鬆脫後,順着風向向船尾方向逸向高空,如迅電流光般,眨眼變成小圓點,不出幾秒就消失在藍天白雲間。
改用安全清潔氦氣
聽首席科學家杜岩研究員介紹,出於經濟角度考慮,以前探空氣球經常用氫氣,不太安全。這次改用安全清潔的氦氣。氦氣屬於惰性氣體,比空氣輕,操作起來比傳統氫氣球更為安全。這次施放的氣球高度可逾萬米以上,是研究大氣對流層、平流層結構的重要工具,在氣象學研究和天氣預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空氣球成本低、操作簡易、獲取資料迅速,攜帶儀器姿態穩定,觀測資料精度高、用時短,靈活性大,施放不受地域和氣候因素影響。
記者在氣球控制室看到,上升過程中探空儀器測定到的不同高度和經緯度的溫度、氣壓、空氣濕度等氣象資料,正即時傳發回船上。像這樣的氣球施放,每天四次,在整個航段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