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儉讓 多出機心
陳繼儒説:“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儉與吝,看來都一樣,不外省錢,但只是小同,卻是大異。誠如陳所説,儉是一種美德,因為儉就是不浪費,珍惜物品來之不易。清人牛樹梅《天谷老人小兒語補》:“米千粒,酒
一滴;蠶千頭,絹一尺。”所以明朱柏廬《治家格言》也説:“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話分兩頭,就錢財而言,用於正當的、合理的,如為了治病救人,縱使竭其所有,也在所不惜。相反,要錢不要命,又或只要有銀紙,可以不要面子,這已超越了儉的底線,那就是吝嗇,粵語謂之“
孤寒”,又説這類人為“密底算盤”、“算死草”。一言以蔽之曰刻薄。“鐸叔”之名由此來,其實是“度”,算度的度,而非“鐸”。有了這類“美名”,不用説都是有傷“雅道”矣。
讓,懿行也。怎樣是讓?《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孔融當時只不過四歲,便自願讓兄長們取大的、甜美的梨,而自己則選一枚小的,是出於敬長,如斯品德,便是懿行。但讓也有一定的底線,超越了底線,易言之是違背了原則,譬如“錦上添花”之類,陳繼儒説:“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足恭”一詞見諸《論語 · 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足恭,亦作足共。指過度謙敬,以取媚於人。廣東方言的“托大腳”,應是相當於“足恭”;曲謹,即對小事謹慎。有謂“小廉曲謹”,是於小處廉潔謹愼。形容人不識大體,只知拘泥小節。本來是“小事糊塗,大事認真”,但曲謹,則反其道而行。
《孟子 · 離婁上》: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説的是真正的恭儉。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