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成西就的韓國
“當東方遇到西方,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這是一個很讓人着迷的話題,不同領域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藝術家看來,最典型的就是把東方的筷子和西方的刀叉擺在一起;在建築學家看來,這個命題可以簡化為紫禁城遇上羅浮宮;在音樂家看來,這就是琵琶二胡和鋼琴小提琴的合奏;在美食家看來,這就是茶與咖啡的香濃交融;在畫家看來,這就是水墨與油畫的調和。
那如果從國際政治上來看,當東西方文化相遇時,結果是什麼呢?
我給的答案是——今日之韓國。
這個世界上遇到東西方文化融合和衝突的國家不少,可為什麼韓國最為典型呢?因為韓國基本上是東方國家中最晚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影響的國家。而在此之前,韓國是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
一切的改變源自二戰以後,因為戰爭和政治因素的原因,韓國在近代幾十年裏,開始了飛速的西化轉變。在語言上,韓語出現了越來越多以英語為原型的外來詞彙;在宗教上面,韓國的基督教人口已經接近百分之三十,遠遠超過了已經植根韓國上千年的佛教文化;在流行音樂和影視文化方面,韓國更是全面地西化,很多影視歌曲作品的班底就是西方團隊,商業運作模式也是荷里活化。
目前,連韓國很多新生兒也開始取西化的名字,例如保羅、丹尼爾、漢娜、瑪利亞等;至於韓國人最熱衷的整容行業,其中最熱門的臉型,也自然是西化的面孔。所以,很多人在韓國會感歎:“看着滿大街的西方化痕跡很重的面孔、衣着的人們;西方化意味很強的建築;鱗次櫛比的咖啡館和英文招牌,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東方國家。”
而這些其實只是表象,韓國人的思想觀念,還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長幼尊卑的界定比中國還要嚴苛。發達的、有些冗長的韓語敬語體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韓國著名的儒家學者的形象依舊牢牢穩固在紙幣上;韓國重大的節假日,依舊是遵循古制不作改變,例如中秋、春節等,都是十分隆重和需要嚴肅對待的。
至今很多韓國家長給孩子取名,依舊是從儒學經典裏尋找美好意義的字來給孩子命名,例如淑、惠、智、仁、雅、信等。而《論語》在韓國的地位依舊是極高的,在韓國,每年依舊舉辦祭孔大典,首爾成均館依舊供奉着孔門五聖,目前也就韓國還保存着完整的中國明代祭孔儀式。
對於東西方文化採取相容並蓄和良性競爭是韓國的選擇,而這一選擇成就了今日的韓國,既找到了前方的出路,也沒有失去自己的根,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和智慧吧。
王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