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面譽不如無背毀
譽與毀,猶如褒和貶,是兩個相對的詞語,兩者的反差相當大。晉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序》曰:“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蓋孔子修《春秋》,常用一字來表示褒貶之意。華袞,乃古代王公貴族的禮服,賜之以華袞,可見其寵(榮耀)之深厚;相反,一字之貶,醜過遊刑。“辱過市朝之撻”,即在大庭廣眾中施行鞭打。
不過褒與貶每有很多偏頗,視乎個人的觀點而對某人某事的評價。因此,褒往往成為“擦鞋”的同義詞。拍馬屁、送高帽子、灌米湯都歸入這一類。相傳曾國藩於克復金陵後,得人頌賀詩文甚豐,乃命書記統抄為一編,並自署籤曰:《米湯大全》。
相傳有門生兩人,初放外任,同謁老師。老師謂: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師之言不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師者,有幾人哉?老師大悅。既出,顧同謁者曰:高帽已送一頂矣!
陳繼儒說:“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譽說過了,這就是褒。褒、譽的目的,不外是博取對方歡心,對自己有好感,所以對人之譽,必須在那人面前,務須得到對方領情。其實對你稱譽者存有“機心”,是假意多於真情。與其是口笑肚皮不動的“
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易言之,在你面前稱讚你,在你背後“唱衰”你。這是兩面人,最為險詐。
要人對你面譽不難,而使人無背後之毀,恐怕不由自主。《
增廣賢文》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俗語說:“相見好,同住難。”《增廣賢文》又說:“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都是經驗之談。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