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守護世遺 任重道遠
列入世遺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主要位於舊城區,相關建築又與特色街巷有機接連,密不可分。從成功“入遺”一刻起,凡屬世遺緩衝區的任何建築或街道若要修整,不管是移一磚、動一瓦,又或將石仔路改成水泥路,皆要嚴按文保條例,不能“話變就變”。
政府早年決意劃定世遺緩衝區,為國際慣例。出台此法例,日後無論修葺緩衝區周邊建築,或開展道路工程,有法可依,杜絕違規現象。最近,文化部門透露現正積極推進世遺監測中心建設工作,在去年完成建設方案的良好基礎上,爭取今年內開展與之相關的硬件建設工程,高度配合,料明年底會有好消息,屆時投入運作。
世遺監測中心功能不簡單。當前,政府為完成建設方案,作出很大的努力,期間參考過國際社會上同屬世遺城市的成功經驗,再因應本澳實況,一步一腳印。如官方預期,完成建設世遺監測中心後,未來會透過先進的監測設備和數據處理平台,全面掌握世遺本體的變化及周邊環境存在的影響,及時識別可能存在的隱患,繼而採取因時因地制宜的保護良策。
加快建設監測中心是大勢所趨,也為配合將出台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長遠可令世遺得到更全面和科學的保護。“澳門歷史城區”入遺至今超過十六年,保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經歷過波折,尤其發生過人為破壞世遺景觀等事件,保遺工作仍需加倍努力。倘處理不當,或被聯合國組織發“黃牌”警告,嚴重會被除名,此局面誰也不願見到。
為此,政府接着推進監測中心建設工作的同時,有必要全面審視多年來保遺工作之不足,從善如流,減少瑕疵。並就中心之職能及方向多加宣講,讓廣大居民特別是年輕人有意識肩負起保遺責任,讓傳承工程不變調、不變味。
政府更應聯合民力,發揮民智,官民總動員,秉持嚴格保護、依法管理世遺的原則,保護和傳承好珍貴的世遺景觀,守護小城過去的歷史、今天的成就,乃至未來的希望,任重道遠。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