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提煉油進口商謠言惑眾
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提煉油(
標籤上有refined的都是這種類型)是經過高溫加熱,並且加入化學劑,以增加油量提取的食用油。怎樣也不能與本土工作坊冷壓、過濾的食用油比較。冷壓所得出的產量,比提煉油少得多也健康得多。
在相關利益者(進口商)發動的社媒謠言攻勢下,消費者被引導到習慣使用進口提煉油。而印度農民面對棕櫚油市場價格上漲的反應,是種植更多的芥末或花生。新德里一位食品營銷顧問表示,即使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成為印度經濟作物的大豆的種子,今年也非常昂貴,農民買不起種子,無法增加種植大豆的面積。
由於七成需求都可通過進口來得到滿足,政府對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典型反應是“不要種了,進口更加便宜(無需補貼農民,進口價格上漲由消費者承擔)。”如此一來,印度陷入更大的糧食進口依賴。
《彭博觀點》專欄作家慕克吉指出:“食物關乎實力,外國種植的油籽對十四億人的飲食習慣不懷好意的佔據,正在傷害大流行疫病中的印度窮人——無論是農民還是城市消費者,一律受害。”
第二類價格高居不下的糧食就是粟米。粟米價格不單只由我們的食用量來決定。以美國為例,只有四分之一的粟米是盤中飧,另外四成變成乙醇,混入汽油作燃料用途。另外三分之一用來飼養動物。今年五月,粟米價格期貨升至八年最高,原因是國際石油消耗量由谷底反彈,許多大城市的道路又開始湧現大量汽車行走。六月份石油產量,自二○一九年以來首度攀升至每天一千萬桶。連帶乙醇需求量增加。
飼料的生產亦出現榮景,尤其是在中國。
(人口大國需求殷:未來糧價一路向北 · 三)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