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8月15日
第D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久違的保健品

久違的保健品

三十多篇澳門藝術節的評論中,罕有地出現了兩篇“

評論的評論”。

這兩篇“再評論”的起點,是網站“評地”於六月十一日刋出作者黃詠思以藝術節中《大堂巷七號睇樓團》一劇為評論對象的文章〈虛構的真實是否可信〉。五日後,該劇導演李沛榮、李淑雯以〈回覆:虛構的真實是否可信?——看《

大堂巷七號睇樓團》〉,指出文中觀點沒有詳細說明,造成對該劇“有欠公允”之處,並請作者回覆。而作者黃詠思也於一天內發表了回應文章,進一步闡釋其觀點。這次五、六天之內創作者與評論者的互動,暫且稱為“大堂巷事件”,在近十年的澳門劇場發展中可說十分少見。不過這種評論與創作者之間的張力,在世界各地其實是家常便飯,即使比起澳門上世紀九十年代好幾次報章上的戲劇論爭,當中所牽涉的文章數量、作者數量,以及“筆戰”的時間跨度,這次“大堂巷事件”實在小巫見大巫。

事實上,這種評論人與創作人之間的對話,在近二十年來幾乎絕跡於澳門的公共領域。正如李觀鼎教授在《論澳門現代文學批評》中便指出,澳門文學批評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溫和性”,而黃文輝也曾指澳門劇場評論欠缺創作人與評論人之間的交鋒。於是看到這次“大堂巷事件”的出現,即使論述的深度還有待提高,不過也算是久違的“保健品”。

這樣的一次你來我往,也許真的太少發生了,看來還引起了一些朋友的關注與擔憂,甚至有人提問,評論人有沒有一些守則去進行“自我制約”、“自律”?二○一○年,國際劇評人協會通過了十一項劇評人的職業守則。簡單說,這十一點守則主要分成兩部分,一是重視評論寫作的能力;二是堅守評論表達的自由自主,不受權力、資本或任何個人利益所影響。也許努力維護評論的自主與獨立,就是評論人最重要的“操守”。

(記我的藝術節 · 十四)

踱 迢

2021-08-15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8421.html 1 (衆藝館)久違的保健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