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不苦
記得在二、三十年前,每次回鄉,車子都不能直接駛入村,坐巴士經過開平交流渡橋後,還要下車走一條長約一點五公里的圍基(土堤壩)才回到村。這條圍基窄窄的,也許只有幾個人能並肩而行,兩旁的灌木大多是葵樹,而我唯獨對喬木的印象更深,那棵喬木上掛着一串串有點像黃皮的果實,雖然早被大人告知是有毒的,但仍經常幻想摘來吃,當時他們用開平話說的音,大概是“苦鏈”。
隨着城鎮發展,回鄉的車子經第二條路便可駛入村,便更少人走到圍基了。再後來已改成種植柏樹,“苦鏈”漸漸被淡忘,亦很難向長輩詢問,“苦鏈”是當地的方言、俗稱,還是學名?當時互聯網還沒有這麼發達,所以疑問一直存在。
人越大,便越想解決小時候的疑問。努力在記憶中尋找,當時跟着爺爺的背後,走路回故鄉,那是一段溫馨、難忘、幸福的回憶。那一條堤壩上的植物,都可以在其他地方輕易發現,唯獨是高高掛在樹上的那些果實,只曾出現在那裡,就變成美麗回憶的心錨了。
早兩天在互聯網找尋,終於知道這一棵樹,原來叫苦楝。根據維基百科,苦楝的特點是生長迅速及紮根廣闊,對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極佳,這正好解釋為什麼當時會種植在土堤壩上。亦知道這不是俗稱、不是開平特有的植物。尋找記憶,當然是美妙的,學懂知識,更加是神奇的。
苦楝有很多用途,有優點也有缺點,但再多的特點,都只不過是開平堤壩上的過客,然而,這個過客偏偏是自己記憶的重要片段。或者我並不是想知道苦楝的名字,只是希望永不失去記憶,永遠記住自己的名字而已。
關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