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餐吃什麼?
民以食為天,古人視糧食為生存之根本。今物阜民豐,三餐不缺,要問還有什麼難處?有人回答:不知吃什麼好!
不是誇張,在錦衣玉食中迷失的一群,這一句會天天講,還會一日兩講、三講。日間辛勞的打工族,收工後兼做第二份買、煮、洗工作,為家人餐食費盡心思,有時還吃力不討好,何苦?是以大廚會說:各人自行點菜,愛吃什麼訂什麼,吃現成的。
退休族時間充裕,能依賴晚輩或家傭安排膳食者是幸福人。否則,上了年紀還操持廚政,口說不要緊,兒孫開心勝一切。但身體最實際,累壞了,條數唔襟計。因此,外帶打食可減其弊。
千古以來,兩餐一直是生活重點。隨着社會環境和家庭結構的演變,如今到處獵食的“無飯一族”日益壯大了。網絡推動加上疫情影響,外帶送食成風,令美食之都的餐飲文化憑藉不同平台輻射開去。星級餐廳固然受食客追捧;可對一般平民來說,街坊食肆也許才是日常最愛。
飯來張口確是節省時間。可是,飯從何來?是重點所在。飲食愛好單一的最易辦,填飽肚子完成當日任務便足夠。說到此,不禁憶起上世紀六十年代恩師陶俊棠天天於福隆新街安樂餐室用膳的情景。陶老師坐於老位置(餐室為其預留專座),例牌享用焗骨飯,長年習慣不變。少年的我每當午間隨家人往那兒用餐,必遇老師。大概我媽深受老師感染,至今她的西餐首選也都是焗骨飯。
另一位友人是餐蛋控,不管吃飯、麵、通、米,定必配餐蛋。我曾問何解,回曰:簡單好食,懶得去揀。這一問竟也挖出了餐蛋控的懶根。怪不得曾在某食肆聽到有餐蛋麵食客如是說:“其實這麵我在家弄也挺容易的,但就是不想動,才花錢來吃!”我想,多虧有這些懶人的貢獻,不然澳門街餐飲業焉能興旺發達。
只是,對食用有要求的懶人,又唔同講法。每餐一提“吃什麼”,則好比自架於頭上的緊箍咒,每日都為選擇而煩惱。慚愧自問,恰屬此類,還下了規條:少嘗辛辣與酒精,忌諱濃湯和味精,葷素互補多白肉,綠蔬溫寒需辨識。我和外子非饕饗之徒,又不善廚務,端的像“大暑小暑,有米懶煮”那樣,於是開餐只管找“食堂”去了。
無論堂食、外送或打食,前提是先找到店家,問題便迎刃而解。餐單日積月累,已堆了好一大疊,所光顧的食堂不斷更新,種類包括有茶餐廳、粥麵店、酒樓菜館、風味店、快餐店、咖啡室、素食店、葡餐廳……朋友群裡經常交流飲食新寵,讓我參考不絕。如此每天覓食,儘管點菜偏好清淡,問題還是來了。早前驗血得知,總膽固醇高出正常值很多,主要是低密度膽固醇超標,高血脂自然潛在着心腦血管栓塞的風險。
健康下降,不得不反思率性吃喝自尋煩惱的後果。也許,我等老去一族要擺脫緊箍咒、棄繁取簡避“三高”,適度自主熱廚房,才是今後吃的方向。
下次再問吃什麼,我願能勇敢答曰:何懼熱廚房,開心弄羹湯,多元輕食配,簡約促健康!
雅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