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冀優化就業力促多元
【本報消息】疫情影響經濟及就業市場,多位議員在議程前發言時表達對就業及畢業生的擔憂,以及對完善職安健法制的關注。
優化就業培養人才
李靜儀表示,政府有責任推動尤其是聘有大量外僱的企業落實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透過轉職、在崗培訓等方式聘用本地人,尤其應積極推出與就業掛鈎的在崗帶薪培訓計劃,要求企業提供在職培訓機會,藉以發掘和聘用合資格人員,減少失業人口。而針對陸續投入職場的高校畢業生,政府則需因應未來城市的發展需要,投入資源推出更多與就業職位掛鈎的培訓及實習計劃,尤其是列為本澳銳意發展的產業或者新興行業,除了協助就業,也應有政策加大人才培養。
梁孫旭建議完善就業和人才培養政策,優化居民就業空間,同心穩就業。此外,要把握國家“十四五”新時代機遇,加大人才培養,支持居民及青年多元發展,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和培養多元人才,優化居民的就業環境和發展空間。 同時,提倡學習,鼓勵社會自強不息,同心創未來。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推動社會自強不息,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培訓,提升個人的知識技能,推動澳門建設技術型城市。冀政府完善澳門人才培養的軟硬件設施和政策;推動產學合作,建立企業主動發掘和培養本地人才的機制,提升居民就業競爭力。
完善建築安全規章
區錦新表示,當局必須切實壓縮外僱數量,對大企、巨企的外僱的續期,必須首先檢視本地失業者是否可以勝任承接,也必須切實監察相關企業是否以本地人的正常薪酬來聘用本地求職者,而非刻意壓低工資逼使本地求職者無法接受,造成聘用不到本地人的假象以騙取外僱名額。
疫情之下,當局必須切實減少外僱,以騰出工作職位讓本地人填補,保障本地人就業權利,真正落實“外勞是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政策。
林倫偉表示,現行的建築安全與衛生章程已沿用近三十年,部分規定需要完善,罰則亦欠阻嚇力。當局多年前已同意修訂法例,但只聞樓梯聲,實質進展緩慢。《建築業職業安全健康法》是修改現行建築安全與衛生章程及章程的罰則制度,早前已諮詢業界意見,亦於社協完成討論,但政府以法案複雜為由,一直未有進入立法程序。而工傷意外賠償限額亦多年未有調升,難以保障工友及其家屬。無奈政府只承諾年內作出檢討,仍未落實會否作出調整,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