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TOD與SOD城市發展模式對澳門的借鑒作用
城市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隨着人口增長以及愈趨密集的經濟社會活動,對城市的健康運行和持續發展造成巨大壓力,城市內部交通擁堵、能源緊缺、環境惡化等問題亦相繼出現。藉拓展新的城市活動空間,以緩解舊城區的增長壓力、優化城市結構,從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能力,已成為目前城市規劃中的關鍵問題。常見的城市發展模式有,由美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倡的以公共交通導向發展的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是強調以公共交通為導向,並沿公交走廊加強城市緊湊佈局的綜合土地利用模式。TOD模式得到了城市規劃領域專家的普遍認同,並應用在美國、西歐、亞洲的一些人口密集城市上,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在以TOD模式發展的城市中,多數以交通基礎設施和沿線土地一體化開發為基礎,帶動沿線的區域生活便捷、商業繁榮、土地增值、物業升值等發展質量的提升,因此TOD沿線亦成為這些城市中的黃金經濟線。毗鄰的香港,就是全球實踐TOD規劃理念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城市公共服務受關注,成為城市發展新導向。
然而,除了TOD外,近年新興一種名為以公共服務導向發展的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
城市發展模式。相較TOD先以建設交通基建為核心,使土地升值後再吸引投資發展,所謂SOD則是以社會服務設施作為引導城市發展方向的模式。SOD的具體做法是,政府運用行政主導權的優勢,通過城市規劃對城市功能進行空間調整和遷移,使老城區和新開發區通過土地價值差異,取得發展項目所需要的資金保障。TOD模式藉軌道交通規劃引導城市功能延伸至新區,SOD模式則是將公共服務設施及其他金融服務、文體服務、醫療服務等城市功能進行空間遷移,為公眾生活所需打下基礎,以“服務城市”推動城市競爭力提升,加速城市區域發展。在一九九四年,承調整市區行政區劃的機會,青島市人民政府出讓老城區用地,將市委、市政府機關等率先遷入新區。青島市政府的搬遷既達到了城市功能的轉移、又促進空間疏解與優化,更直接帶動了青島東部城區後來的飛速發展,因此被認為是內地最早採用SOD城市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事實上,TOD模式與SOD模式在都市開發的過程中是難以分割的,TOD引導基礎設施建設,SOD引導服務設施建設,共同構成了新城區開發的基礎。
廣州TOD與SOD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
TOD+SOD的融合發展模式在中國內地逐漸得到共識,不少城市亦以此方式推進自身城市建設及實現品質生活的路徑。去年七月,浙江省軌道交通建設與管理協會更成立了全國首個TOD+SOD專業委員會,並在杭州舉辦“論道城市星雲——首屆TOD+SOD高峰論壇”,組織業界共同探索TOD與SOD融合發展的未來方向。廣州琶洲區的發展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琶洲位於廣州海珠區東部,四面環水,現時面積約為15.13平方公里。早於二○○○年“琶洲地區規劃”獲得通過,為解決當時廣交會規模不斷擴大、位於越秀區的流花展館供給不足的局面,琶洲以建設廣州會展博覽中心為規劃發展核心進行開發。廣州市政府先以TOD模式調整全市的軌道交通規劃,將地鐵二號線重點延伸至琶州,實現城市功能疏散。然後採用SOD模式,即以廣州交易會會展博覽功能為主,並以房地產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為輔,拉動和整合琶洲的人流、物流、商流集聚發展,帶動了該區酒店、寫字樓、商業和住宅等的大規模開發。從過去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到現時作為廣州交易會紮根重地,琶洲一直肩負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的任務,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和國內外投資的熱土。經過約二十年的發展,琶洲至今已發展成會展博覽、國際商務、信息交流、高新技術研發、旅遊服務為主導,兼具高品質居住功能的廣州新城市副中心。
公共服務設施為澳門創造更好生活條件
去年九月,特區政府出台《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二○二○至二○四○)》草案作公開諮詢,是繼二○一三年《城市規劃法》正式通過後的澳門首份法定城市規劃。規劃中針對土地利用、空間佈局、居住用地、經濟產業、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公用設施、基礎設施、文化遺產、城市景觀、都市更新、都市防災等範疇提出了主要規劃構想,希望勾勒澳門未來的總體城市格局與宏遠藍圖。同時,政府亦推出了《輕軌東線方案》就輕軌走線規劃作公開諮詢,配合總規中提出將關閘口岸、新城A區、原路氹邊檢大樓(蓮花口岸)及氹仔碼頭作為以TOD公共交通導向發展的地區,給予了市民大眾想像該沿線地區未來發展方向的具體框架。隨着新城A區、C區及D區相繼形成,除了要打通新舊城區之間的交通接駁、人員流動外,如何藉發展新區以釋放舊城區內人口壓力,如何吸引人才、企業和投資者落戶,以推動澳門科技創新、現代金融、文化創意,以及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等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前述以SOD推動城市功能合理換位的思考模式,都是值得思考借鑒。通過發展SOD服務節點使各區土地利用優化,服務居民便利化,讓澳門在發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過程中,創造更好生活條件和實現建設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的城市脈絡。
城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