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口那家煙紙店
北京、上海均為中國一線城市,若拿北京與上海比較,如果就購物而言,很多人都覺得上海更方便。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幾乎每隔二百米左右就有一間便利店,這些散落在上海各個街角的便利店,如同天上的繁星一般,二十四小時閃亮着,迎接南來北往的顧客。
如今這小小的便利店,令我聯想起從前上海的煙紙店。小時候我在上海居住的弄堂,長一百來米,住着幾十戶人家,出弄堂口就有一家煙紙店。話說那家煙紙店,沒有名號,僅一個門面,前半座為商舖,後半座是客廳,閣樓為睡房,一對中年夫婦經營,早上七點開門,晚上十一點打烊,就做街坊生意。煙紙店顧名思義賣香煙和草紙,其實不然,煙紙店就是雜貨店,除了香煙、草紙外,還有牙膏、牙刷、肥皂、毛巾、煤油、蠟燭、燈泡、電池、針線、糖果、書簿、鉛筆等,商品琳琅滿目,價錢大眾化,薄利多銷。
可以說,那家弄堂口的煙紙店是我小時候生活的記憶,不僅僅因為它在弄堂口,而且放學後,我經常被差去買東西,奶奶少了針線什麼的,讓我去買,母親煮菜缺了醬油,囑我去打醬油。煙紙店的東家,熟面熟口,那時的我做事毛躁,常忘了帶錢,店家便說,東西你先拿回家,稍後來付錢,沒有關係的。我家三樓有一鄰里,腿腳不方便,也常讓我幫手買日用品,辦妥後,她會獎勵我幾粒糖果,很是高興,經常與小夥伴一起分享。
別小看這弄堂口的煙紙店,它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二角八分一包飛馬牌香煙,到五分錢一包鹽金棗;從論斤的水果糖,到夏天的各種冷飲;從秋冬的糖炒栗子,到花生、瓜子,各種商品應有盡有。上海弄堂口的煙紙店如同老虎灶、早餐攤、剃頭店、菜市場一樣,為上海一道亮麗的風景。
歲月悠悠。伴隨着上海城市發展的需要,早幾年我發現弄堂口的那家煙紙店,包括老虎灶、剃頭店,彷彿一夜之間消失了,成為上海城市一段歷史的回憶。取而代之的是各類便利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難怪,但凡來滬觀光旅遊的遊客,對便利店的貼心服務讚美有加,我亦有此同感。我去到一個城市,不論內地或國外,總是習慣購買一份地圖當導遊,亦包括當地的報刋,到上海每天早晨去便利店買一份《文匯報》。上海除了便利店外,還有許多報亭,你可以在報亭買到便利店銷售的各種商品,或許,這是上海城市的一個特點吧。
由一條條弄堂變成一個個社區,是上海城市發展和弄堂模式變化的必然趨勢,而這種必然趨勢會令弄堂煙紙店隨之消失。也許,有一天,當我們想再見弄堂口那家煙紙店,只能從影像資料庫中尋找。在我看來,上海的風情萬種與城市文化,弄堂這一特有的居住形式,與千千萬萬個上海市民密不可分。正所謂弄堂裡多少故事、多少名人、多少記憶,都付笑談中。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