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學的路
那時只知趕路,不怎麼懂得欣賞沿途景色,所以,雖然通常有兩、三位同學結伴而行,但還是覺得寂寞,頗以為苦。正如俄國詩人普希金所說的,“
那過去了的,終將變為美麗”,我現在回想起那條上學之路,完全沒有了寂寞辛苦的滋味,只覺其風光旖旎。
出村,是半里左右與水溝相伴的石板路。石板一米見方,規則鋪設,雨天也不泥濘;一米多寬的水溝中魚蝦成群,遊憩怡然;路溝兩邊都是水田、水稻、麥子、油菜花、紅花草(紫雲英),四季稼穡不同,色彩各異。中途路過一座關帝廟,殿宇頹敗,但古樹成林,森嚴仍在。如果願意繼續走石板路,可以在橫穿過公路後,走進東塍鎮老街。
上街、中街、下街,三街相連,長度有一公里以上,號稱十里古街。用現在的眼光看,那是免費逛古鎮老街,穿越歷史時空,感受鄉風民俗。不過當年我們並不喜歡走街串巷,更願意選擇跟石板老街平行的沙石公路。除了公路比較平坦好走,大概還有免去見人打招呼之類麻煩的原因吧。那時鄉村純樸,周圍數里方圓的村鎮,沾親帶故、能互相叫出祖宗三代姓名的人不少。那時的公路也不像如今,車水馬龍,險象環生,那時車輛稀少,不但行走安全,車輛每每成為觀賞對象,能減輕不少行路寂寞之苦。
公路經過一個村莊時,需要翻過一個小山包。小山包高不過三、五米,山不在高,跨越就有雄壯感。跨過小山包不久,路過一座數十米長的混凝土溪橋,橋下流水浩蕩,相當壯觀。過了橋,有兩條路可供選擇:繼續沿着公路前行,或者走田間古道。後者可以省去不少迂迴,我們大多都會選田間古道。
(四之三)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