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7月06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説點歷史) 船望橋頭

船望橋頭

我要說的是泉州的船與橋。是特定的一艘和一座,卻又不僅僅是那一艘和那一座。

先說那艘船。它正停放在泉州古船陳列館的大廳中。儘管只剩下船身和龍骨、隔板,也有二十四點二米長、九點一五米寬。船身扁闊,底尖,船殼由兩至三層木板疊合而成,自船首至船尾,十三個水密隔艙依次排列,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水平。一九七三年夏,晉江開展海外交通史調查,在後渚港古渡頭獲知沉船信息;次年六月發掘,從四米深的海泥中使之重見天日。隨後的考證表明,這是一艘南宋製造、載重二百餘噸、出航中東西亞的多桅遠洋貨船。艙內遺存的最晚銅錢“咸淳通寶”提示,其建造下限或沉沒上限在南宋度宗年間(公元一二六五年始),殘留的香料藥材和陶瓷器皿印證了此船的貿易功能與大致航向。在復原的“福船”模型前駐足凝視,那桅挺帆張的造型將我的思緒引向八百年前……

那時候泉州別名刺桐。唐代即開埠,自北宋元祐二年(一○八七年)設立市舶司後,刺桐港海外貿易日盛,逐漸發展成連接北洋、東洋、西洋的東方第一大港。有《馬可 · 波羅遊記》為證:“刺桐港者,則有船舶萬餘。”難怪屢有發現。在晉江畔的法石,一九七六年挖水井時見到船板,六年後又發掘出一艘南宋福船型海運帆船。法石古船同上文之後渚宋船,僅為萬中之一二。當年刺桐港千船競發、萬舸爭流的盛景該是何等的氣勢磅礴!

再說那座橋。它叫洛陽橋,因建於洛陽江口得名,而江名則源於唐代以來中原移民對於故土的思念。這是一座跨海石樑橋,長八百三十四米,寬七米,橋面用長十一米、寬一米的石板鋪就。橋址位於泉州灣北端,當年因刺桐港吞吐量劇增,為滿足貨物運輸和集散的需要,洛陽江出海口架橋勢在必行。皇佑五年(一○五三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歷時六年方完工。建造中採用了三項獨創新技術。一是筏形基礎:江底拋石形成水下石堤再建橋墩致使穩定。二是種蠣固基:在橋基養殖牡蠣促進橋墩膠結堅固。三是浮運架樑:利用漲潮時機船載石樑到位架設。洛陽橋以其建造技術的三大妙招彪炳世界橋樑建築史冊,被譽為海內第一橋。

其實泉州的名橋還有不少。比洛陽橋稍晚、南宋紹興年間建於晉江與南安之間水頭海灣上的安平橋,長二千○七十米,創下中古時期世界跨海石橋的長度紀錄,後人讚譽曰“世上無橋長此橋”。

船與橋的完美組合見證了古泉州的歷史地位。我站在洛陽橋上南望,泉州灣波光粼粼,船影點點,曾經的刺桐港就隱匿在寬闊的海水後面。當年過往貨船的水手向這邊眺望時,定能看到橋頭熙攘的人群與充盈的貨擔,也該露出會心的微笑吧?

李嘉曾

2021-07-06 李嘉曾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0190.html 1 (説點歷史) 船望橋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