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之美
當今的老師們,要當好牧羊人,傳道授業解惑,是多麼難啊!
蔣勳在台灣中部的東海大學給學生上美學課時,就曾被校園裡小小的花朵打敗過。據說這所東海大學,校園非常大,整個大度山都是它的校園,校園裡到處都是花,每年四月開到滿眼繚亂。他說:“教室的窗戶打開,學生們根本不聽我講課。剛開始我有一點生氣,可是我想,要講美,我所有的語言加起來其實也比不上一朵花。”看到這裡,我便笑了——這是何其相似,又何其熟悉的場景啊!窗外一聲驚雷,街上呼嘯而過的救護車,門外走過的教員,牆上的風扇和時鐘,哪怕小小的一個斑點,似乎都比我、比書本、比蘇軾、王維、李清照有吸引力。學生側目、引頸、左顧右盼、心猿意馬……哎!按照“上課美學”的標準,這些學生的行為實在太不“美”了!然而我若因此而不快、發怒,乃至拍檯、扔粉筆,那就更不“美”了!
我常常想,究竟應該如何才能讓學生發現文學之美,然後,情不自禁彎腰撿起地上這一朵“文學之花”,一如美索不達米亞八千年前雕刻上的拾花女孩?
我肯定不能兇神惡煞,那樣會讓學生感覺“文學是醜的”,我更不能動輒暴跳如雷,那樣會讓學生認為“學文學會情緒不穩”,我的四肢必須是放鬆的,我的神情必須是愉悅的,我的語言必須是充滿美感的,甚至富有詩意的:我的整個狀態必須是平和從容,讓學生如沐春風、一見歡喜的。
師之美,在於不着痕跡地化解師生之間的衝突、矛盾和尷尬;在於讓學生在善意的笑聲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糾正自己的言行;在於師者將書本與生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躬身踐行語言文字之美、之“用”。文學來源於生活,文學屬於生活,文學就是生活。生活在今天的學生們,雖未曾目睹過“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的戰亂景象,未曾體會過“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寄身鋒刃,腷臆誰述”的絕望心境,卻必定擁有過“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絲絲情絮,發出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慨歎。佛經說的人世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總是能夠在文學的世界裡取得共鳴,獲得慰藉,得到治癒。
師之美,在於美的語言、美的神態、美的聲音,而最重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學生的)美的眼睛。這雙眼睛裡,包含關懷、希望,和深沉的愛。
教室的窗戶打開,學生們根本不聽蔣勳講課。他最後做了一個決定:“你們既然沒辦法專心聽課,我們就去外面。”學生們全體歡呼,坐在花樹底下。
傾聽學生的心靈的呼聲,做心中有美的老師。願每一個孩子都被看見,願每一種生命狀態都被尊重,願他們都綻放出美麗的生命之花。
鄭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