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團與文化傳承
【內容摘要】在青年文化傳承方面,作為社會有機部分的青年社團組織可以承擔相應的角色與功能。全面整合文化傳承資源,設計不同的主題品牌活動,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多元化形式,尤其是網絡形式進行文化傳播,組織及倡導社團志願活動與文化,培養青年歸屬感及責任文化,並形成獨特的自身社團文化傳統,以社團文化的價值性功能及工具性功能凝聚、引導與服務青年。
青年群體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對象,而作為青年群體組織化的青年社團是青年文化傳承的重要社會力量,可以承擔與發揮其應有的角色與功能。長期以來,澳門青年社團在凝聚與引導青年培養“愛國愛澳”情懷,積極參與社會,發揮了必要的社會影響力。在“一國兩制”實踐進入中期階段後,青年社團在面對社會環境與青年群體的變化時,如何更好地展現及發揮其文化傳承功能,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思考的課題。
一、澳門的文化定位與文化價值傳承
眾所周知,歷史上,澳門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及歷史機遇而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與橋樑。以葡萄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澳門影響較深,體現在制度文化、語言構成、城市風貌、建築形制、飲食娛樂等方方面面。然而,澳門作為中國南方的濱海城市,在澳門多元共存的文化構成中,中華傳統文化始終居於主導地位。正因此,國家在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賦予澳門“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合作交流基地”的新文化定位。
按照澳門新的文化定位要求,澳門需要做好傳統文化價值的發掘、傳承與傳播工作,積極發揮文化價值在愛國精神塑造、情感凝聚與共識形成等方面的功能。
首先,發掘澳門文化的精神價值,傳承“愛國愛澳”傳統,有利於促進“一國兩制”實踐深化。澳門雖然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區域,但主導文化始終是中華文化。其所具有的歐陸文化特徵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系統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類型。中華文化蘊含着傳統的民族精神,包括國家“大一統”思想與民族責任感,對國家分裂的憂患意識與民族凝聚力。而“一國兩制”蘊涵的統一思想,則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追求統一願望的延續,是這種信念的當代體現。事實上,即使是在澳葡管治時期,居澳華人也沒有忘記家國情懷,沒有動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以其對中華文化強烈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恪守中華文化傳統。可見,中華文化蘊含的“愛國愛澳”情感價值取向,不僅成為澳門城市的靈魂品格、歷史文化及自身特色的綜合體現和高度概括,也是澳門居民支持與擁護澳門回歸祖國的思想淵源,還是未來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生命力和凝聚力。因此,必須不斷發掘與傳承澳門文化的“愛國愛澳”精神價值,並使之成為澳門實踐“一國兩制”的文化基礎。
其次,澳門文化多元共存的示範價值,有利於提升澳門居民的文化自信。作為居民生活的精神價值積累,不同地區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內涵與風格。在澳門,自十六世紀中葡萄牙人前來定居後,澳門開始出現兩個文化群體,擁有兩種文化認同。由於澳門的兩種文化幾乎是獨立發展,在長達四個多世紀的共處過程中,雖有或多或少的碰撞與交融,卻始終未能在澳門生成一種嶄新的主體文化。在兩種文化中,澳門的主導文化始終是中華文化,由作為主體的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澳門長期交流合作過程中形成多元共存的文化形態,澳門獨有的兼具中西方文化風格的多元文化共存形態說明,人類不同文明之間並不一定是相互衝突與相互爭鬥的,而可能是相互共存、相互尊重的。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澳門文化具有示範功能與借鑒價值,由此,有利於樹立澳門居民的文化自信。
再次,通過對外展示澳門文化,能夠體現澳門文化軟實力。澳門雖然面積狹小,但作為中國早期對外交往的窗口,卻連接着歐洲及全球,成為中西文化匯合交流的城市。中西文化的交流形成澳門豐厚的文化積澱,包含的知識體系、人文關懷與價值觀念,是澳門貢獻給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寶藏。正因此,澳門才能被確定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交流基地,作為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彰顯了澳門平台的地位與功能。由此說明,無論是對灣區內,還是對灣區外,澳門文化已成為具有標誌性影響的地域文化形態,代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之一,通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澳門文化的價值與功能得以對外展示,從而體現了澳門文化應有的軟實力。
可見,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文化新定位,要求澳門特區政府、社團企業、居民百姓等社會各界必須做好澳門文化價值的傳承與傳播,其中,作為未來澳門建設的主體,青年群體是澳門文化價值傳承的重點社群,而青年社團是青年群體的組織化力量。據二○一六年調查,在澳門有29.3%的青年有參加民間社團組織,參加民間社團組織舉辦活動的青年則更為眾多。有時參加者有48.9%,一般參加者有29.8%,經常參加者有12.9%,從來沒有參加者僅佔3.1%。由此可見,青年參與社團活動的普遍化。青年社團要發揮其在青年群體中的社會影響力,在文化價值傳承過程中,肩負起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發揮青年社團文化傳承的功能
在青年文化傳承方面,如果說學校是第一課堂的話,那麼,作為社會有機部分的青年社團組織就是“第二課堂”。如果說,“第一課堂”注重的是知識傳授,是一種被動的安排與接受;“第二課堂”則是實踐認知,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有效的“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與延伸。“第二課堂”既是文化傳承的課堂,也是人生成長的課堂。
(一)整合文化傳承資源
作為連接與彙集社會資源的集合體,社團具有廣泛的人脈資源及其他形式的社會資源。在文化傳承中,澳門的青年社團可以整合特區內的政府機構、文博機構、教育機構、企業機構、媒體機構等擁有的不同資源,也可以將特區內與特區外的資源相連結,利用與內地青聯、學聯、海外聯誼機構、教育機構、文博機構等的廣泛聯繫,為青年社團成員提供參訪、考察與學習的機會。
歷史上,澳門作為中國嶺南地區的一個城市,境內具有多處中華文化的遺跡,如鄭觀應、孫中山、葉挺等近代愛國名人故居等資源,也有媽閣廟、蓮峰廟、觀音堂等中國傳統廟宇資源,以及基本法紀念館、金蓮花廣場、回歸賀禮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中華文化始終在澳門處於主流地位。與此同時,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有着數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遺存,在二○○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澳門歷史城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有多處屬於葡國文化遺存。正因為澳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澳門青年社團的文化傳承具備了現實基礎。
青年社團可以利用自身的會員優勢,向政府部門申請資助,通過自辦或與文化資源機構聯辦方式整合不同機構的資源,開展愛國愛澳教育與文化傳承活動。
(二)設計不同的主題品牌活動
設置主題活動,更能體現問題意識,增強文化傳承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從而強化活動實效。青年社團的文化傳承需要明確“傳承甚麼文化”的問題。回歸後,“一國兩制”方針在澳門從理論變成實踐。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建設澳門特區需要培養秉承愛國愛澳精神與情懷的青年一代。因此,在文化傳承中,首要傳承的是“愛國愛澳”的政治文化。因此,需要圍繞着“愛國愛澳”主題設計文化傳承活動。例如聯合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舉辦“我與基本法”徵文及演講比賽。利用立法會及行政長官選舉活動,動員青年積極參加投票,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或加入參選名單,直接參加競選,從而接受選舉政治文化的洗禮,磨煉青年,體會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
其次,澳門文化中,始終居於主流地位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促進澳門青年居民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遺存,同樣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和諧精神。再次,澳門作為大灣區城市,與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同屬嶺南文化圈,澳門文化與嶺南文化有着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借助建設人文灣區的契機,通過澳門文化與嶺南文化的親緣聯繫,強化澳門青年的家國認同。例如澳門青聯組織的“中國心·粵澳情”主題參訪團,組織澳門青年去灣區城市參訪,體味嶺南文化的特色魅力。最後,青年社團通過組織澳門青年參訪內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人文遺跡以及改革開放的成就,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例如家國情懷歷史學會的“邊疆愛國行”;青聯組織的“紅色之旅”主題參訪活動。該活動始於二○○五年,至今已有千餘名澳門青年沿着建黨、建國道路先後走訪上海一大會址、江西井岡山、貴州遵義、陝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天津及北京等地,認識革命老區的新面貌、了解新中國成立的曲折歷史。還以“紅色之旅·復興路”為主題到訪福建、雲南、河南、海南等地,重溫國家改革開放歷史、探索民族復興之路。
(三)利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多元形式,尤其網絡形式傳播。
青年文化傳承應該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選擇青年喜聞樂見的生動形式。可以以故事素材切入,講好建黨建國、改革開放,以及“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故事或讀書寫作活動;也可以組織參觀歷史文化遺跡、博物館、名人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新產業及科技園區等,聆聽歷史文化講座,觀看歷史文化影片及圖片展覽,舉辦愛國愛澳文化傳承的辯論與演講比賽,開展有關國家特殊符號(如國旗、國歌、國徽)的講座及宣傳推廣活動,以及對特別節日(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十二二○以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的紀念活動。上述活動均可以成為青年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青年社團舉辦的文化傳承活動尤其應利用網絡傳播形式。應該說,現在的青年一代是網絡一代,互聯網伴隨着他們一起成長,而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和交往方式,極大地滿足了青年學生資訊資源分享,突破青年資訊交流中的時空限制,網絡以其豐富性、虛擬性、匿名性、互動性、零時差、零距離而深入到青年生活之中,熟悉與利用網絡工具學習、生活與交流已成為青年學習與生活的基本方式。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網絡作為情感宣洩、思想交流、文化互動的空間和平台,更多地使用互聯網、Facebook、WhatsApp、QQ、微信、Twitter、郵件等網絡方式交流交往及開展聯絡活動。因此,青年文化傳承需要根據青年一代的特點選擇他們所熟悉與擅長的傳播工具進行,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充分挖掘、利用互聯網優勢,通過開設專題網站、網上互動遊戲、短片拍攝、趣味問答、多媒體設計等形式宣傳憲法與基本法知識,通過網上答題、網絡辯論、勵志流行歌曲、動漫電影、專題片等語言、文字、音訊、視頻形式推廣傳統文化及國情區情教育。因此,運用資訊技術與網絡平台,開展青年文化傳承活動,不但可以擴大文化傳播的覆蓋面,而且能夠增加青年參與的積極性及獲取資源的便利性與快捷性,切實增強青年社團的吸引力、凝聚力與影響力。
(四)倡導志願文化與活動,培養青年歸屬感及責任文化。
青年社團文化傳承的目的是培養青年接受者的國家認同感與責任意識。志願文化同樣具有陶冶青年情操及培養青年責任的作用。
眾所周知,履行強制兵役義務是培養青年對國家歸屬感與責任感的有效方式,因為義務兵役制強制要求適齡青年參軍,履行保衛國家與人民的義務。而在服兵役的過程中,通過無償奉獻與付出,體會對國家與人民的忠誠,熱愛與護衛國土體驗對國家主權的責任。然而,按照現行規定,澳門青年無法強制服兵役,那麼,在沒有強制兵役的情況下,如何培養澳門青年的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及責任感呢?實際上,志願服務某種程度上可以代替兵役,青年社團可以向政府教育部門建議及協商,要求在教育政策中加入青年學生在其受教育的成長期(中學階段或大學階段)內必須完成一定時數的無償志願活動,以代替強制兵役,從而藉義務役培養青年的歸屬感及責任感。因為志願活動也是一種奉獻與付出,對於參加者來說,通過履行奉獻與付出的義務,可以增強對其奉獻對象的歸屬感與責任感。
對於青年社團來說,一方面,其本身在組織活動時就需要大量的志願者;另一方面,青年社團也可以安排青年從事社區探訪、照顧病殘、清潔街道、維護交通安全、協助巡邏、維持治安環境、輔導學生、募款義賣等義工工作,又或前往社會服務機構或慈善機構等部門承擔義工崗位工作,為青年參加志願活動提供平台與渠道,還可以安排到內地貧困落後地區從事義診、義教等活動。
(五)形成社團獨特的自身文化傳統
社團文化是指社團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社團行為偏好,是社團在其長期活動中創造的文化心理氛圍以及承載社團行為偏好的精神財富,包括社團行為、社團形象及價值觀、社團精神及品牌等。社團文化對社團自身發展影響深遠,是決定社團成長的持久因素,身處社團之中的會員必然受到所在社團文化的影響與浸潤。
澳門青年社團之中,有一些成立時間較久的社團,如學聯等,其應該在既有的文化傳統基礎上繼續挖掘其發展歷程中產生過較大影響的社團人物,以及較具影響力的歷史事件,從中總結社團實踐經驗,形成更為豐富的社團文化傳統。成立時間不長的青年社團,其社團文化正處於形成之中,需要學習與繼承既有傳統社團的優秀社團文化傳統,特別是澳門社團特有的愛國愛澳文化傳統,包括政治價值觀、參與文化與志願文化等。社團文化本身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特點。
應該說,青年人加入社團,其出發點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其行為具有選擇性與自主性,青年社團的價值目標、傳承下來的文化,對青年社團新成員會產生重大影響,而擁有共同需要的成員聚集在一起,在共同的社團活動中,更容易達成共識,形成共同的目標,這種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感染的氛圍,必然對青年社團成員價值取向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可見,青年社團一旦形成獨特的自身文化傳統,其價值性功能及工具性功能就能夠凝聚、引導與服務青年,加入其中的青年會員就能夠受到社團文化的感召與鼓勵,自覺接受影響,參加青年社團活動就是接受教育的過程。因此,具有社團文化傳承的青年社團,其成員一般也具有相同的文化價值取向。
三、結 語
在青年文化傳承方面,作為社會有機部分的青年社團組織應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全面整合文化傳承資源,設計不同的主題品牌活動,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多樣化形式,尤其是網絡形式進行文化傳播,組織及倡導社團志願活動與文化,培養青年歸屬感及責任文化,並形成獨特的自身社團文化傳統,以社團文化的價值性功能及工具性功能凝聚、引導與服務青年。
婁勝華
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