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6月26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筆雯集)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

劉向《說苑 · 談叢》,有一節文字只四句共二十四字,講述立身處世的哲理:反對貪慾,主張思考。其文云:“禍生於欲得,福生於自禁。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文中的着眼點在於“得”與“禁”兩個字。

得,本來很正常。得,原指收穫、成功。耕稼辛苦,目的在於收穫,沒有收穫誰願意去幹;芸窗苦讀,在於學有所成,也是收穫。收穫就是“得”。得甚麼?得益。這是從正面去理解“得”的定義。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得”,是貪得,不義之得,不應得而得的得。

《論語 · 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戒色、戒鬭且不談,且說“戒之在得”。這種得是指貪得無厭。俗語說的“生人霸死地”。對於“戒之在得”的“得”字,孔安國注云:“得,貪得。”所貪者可包括名譽、地位、財貨等。《淮南子 · 詮言訓》:“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暴,老則好利。”把“得”解釋為好利。

禁,其中一義是自持、控制。那麼“福生於自禁”,是說能夠自我約束就是福。自禁,起碼不會致禍。正如《顏斶說齊王貴士》:齊王以利誘之:“且顏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這些都是劉向說的“得”。顏斶早已洞悉到“禍生於欲得”的道理,願得歸晩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眞反璞,終身不辱。

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這心應是指良知。佛家有“心師”一詞,謂以己之眞心為師,唐 · 皎然《酬李侍御萼題看心道場》詩:“我法從誰悟,心師是貫花。”以心引導耳目,把外界事物篩淨,不致走火入魔,是聖人所為。相反,以外界事物誤導你的良心,是小人的作風。有些人以屁股代替腦袋去思考問題,本末倒置,是典型的“以耳目導心”。可悲!

冬春軒

2021-06-26 冬春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28192.html 1 (筆雯集)戒之在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