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6月19日
第C06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筆雯集)路邊野菇不要採

路邊野菇不要採

“新聞特搜”忠告世人:“路邊野菇不要採!”菇,亦即菰,乃菌類植物。明謝肇淛《五雜俎 · 物部二》:“菌蕈之屬多生深山窮谷中,蛇虺之氣薰蒸,易中其毒。”這說法未必盡然,菌蕈之屬不一定生於深山窮谷,正如“新聞特搜”報道的“路邊野菇”,比比皆是。

《西湖志》:“宋吳山寺產菰,大如盤,五色光潤。”菰之所以容易令人中招,與它的“五色光潤”攸關,正因一個“色”字,色字頭上一把刀,已是老生常談的事了。而黃侃的《蘄春語》又說:“吾鄉凡菌皆曰菰。”在今天這個敏感時刻,焉有不談菌色變之理?簡直聞菌面青。

菌類之多,相信這方面專家也說不清,因為它的品種不斷新增,未有名狀。是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甚麼時候,在甚麼場合“賴嘢”都不知。每念及此,“路邊‘野姑’不要採”更成為警示。應知此“姑”不同於彼“菇”。

無獨有偶,台北市新公園東北隅,也有“路人須知”。但這不是虛言,亦非新聞警示,此乃石碑一方,旨在告知旅人,務須瞭然食色之道。其碑文云:“台灣,內山外海,疊嶂重洋,地產煤礦,火燥之毒熾。時衝潮汐,風溫之氣蒸,估舶縱橫,征人輻輳,情關難越,爭趨翠柏之遊。旅館無聊,誰醒黃粱之夢,於是縱情花柳,恣啖肥甘,豈知禍已伏於牀幃,患即生於醉飽。腰纏既盡,生命隨之,口實過之,疾病繼之。客於斯者,往往內傷則咯血為災,外感染疴莫挽,飄泊淪亡,不知凡幾。揣其病源,近女色,故風山為蠱,欲火煽動,津液易枯。嗜燔炙,故噬嗑為凶,熱毒內攻,肝腸貽患。欲求保生之術,惟戒色慾,節飲食為最重。苦口良言,勒石布告,信者從之,獲福無量。……”

冬春軒

2021-06-19 冬春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26763.html 1 (筆雯集)路邊野菇不要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