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治渠網 緩解水浸
六月一日,七十年一遇的黑雨令本澳多區成澤國,居民飽受水浸之苦。有聲音批評近年內港不斷挖路改道建設治水工程,卻不堪一擊;亦有意見認為建有雨水泵房的地區退水較以往快,反而質疑渠網淤塞才是水浸癥結。
先天地勢缺陷令本澳長年承受水浸隱患,人所皆知。早有專家分析,暴雨、潮汐倒灌、颱風引發的風暴潮,是本澳嚴重水浸的三大成因,三種情況水浸的區域亦有些微不同。持續強降雨造成的水浸,重點在於下水道網排泄能力,下水道管徑大小是否足夠吞吐、管道及沙井是否暢通等。細心分析六月一日的暴雨,慕拉士罕有水浸;南灣八角亭一帶亦水浸,用同一條渠、水位較低的殷皇子卻沒有水浸。矛頭指向渠網維護及管理問題,尤其市政署在暴雨日前夕才聲稱已完成所有雨水井的清淤工作,有關說法似乎站不住腳。
直至昨日,市政署發出新聞稿,指因應近日本澳天氣不穩,加緊排查全澳渠網,持續加強各區清渠工作,確保下水道疏通。並於昨日清渠時發現於南灣大馬路中華廣場垃圾房附近渠道溢出大量污水且嚴重淤塞,懷疑涉及附近食肆沒有安裝合適的隔油井或沒有定期清理,將油污排入下水道引致,已即時派員巡查附近食肆隔油井運作。共巡查了周邊四間食肆,對其中三間違規場所發出實況筆錄並要求改善。到底有關淤塞問題是長期存在而未有發現,抑或暴雨後短短十日內才出現的新違規情況?耐人尋味。
然而,早前公佈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二○》已提到,本澳存在城市污水下水道錯駁、非法傾倒等多種情況,建議從管網設計上避免錯駁及非法排污,加強對下水道管網設施的維護。
踏入風季雨季,以及全球極端天氣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應付,沒有可能每次都將問題推卸於“天氣的錯”、被動怪責“破紀錄雨量”。渠網暢通確實需要全社會共同合力維護,非法排污亦需承擔相應後果。但若果有關部門後知後覺,浸後才揭渠道淤塞,方呼籲社會關注,亦於事無補。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