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迷思
原定於四月上旬公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延遲逾一個月後才公佈,隨即宣佈放開三孩政策。
內地官媒大肆報道,以為將收穫一波對鬆綁生育權而感恩戴德的讚美,畢竟實施四十年的計劃生育後,嚴格的一孩政策漸放寬至二孩政策,如今再開放三孩,國人理應更無所顧慮放開肚皮。殊不知,政策遇冷,正如這次人口普查結果傳遞的訊息:人口增長比預期更慢。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實現政治經濟目標、宏觀控制人口膨脹,內地實行“計劃生育”,大力提倡晚婚晚育,違反計生政策者,隨時遭受批判,超生者淪為過街老鼠,遂有不少令人瞠目結舌的口號以及強行節育的實例,即使僥倖出生,仍要支付超生罰款,此後逐步規範,超生子女上戶口須繳付高額社會撫養費,偶然收益之豐,一度成為部分財政收入不足的地方政府的重要資金來源。
雖然政府於二○一六年“改革”施行經年的一孩政策,出生率曾有短暫升幅,仍不足以抵消長期人口放緩。另一方面,隨着內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一萬美元,成績驕人,卻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大段距離,“未富先老”的難題迫在眉睫。
應對“未富先老”,要減緩人口老化速度。二○一九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明確提出“中國的人口負增長已經勢不可當,從現在開始亟須開展研究和進行政策儲備”,人口紅利漸盡,人口危機逐現,衍生問題如勞動力不足、經濟活力減弱、養老開支加重、醫療福利降低等,久而久之勢必危及經濟增長,提高出生率為當務之急。
然而,正如某國出席聯合國世界人口大會時的著名發言: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這句說話某程度上揭示了社會發展與生育意願的反比,“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隨着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增長而被逐漸摒棄,女性地位提升、教育程度提高,令更多婦女不再甘於操持家務,繼而影響生育意願。
生的理由只有一個,不想生的理由卻可以很多:生活開銷高、工作壓力大、教育成本多、社會負擔重,育兒難、養老更難,甚至連死後歸骨所也要經歷一番價高者得的逐利拍賣。這代人自覺身為“韭菜”,日日盲目“內卷”,壓力山大,不願下一代也重蹈覆轍,故談及生育意向,連聊一聊也不願意——遂成為內地網民對成語“民不聊生”的重新詮釋。
網民的創意令人發笑,但是在生之者“寡”,食之者“眾”趨勢下,生育率的持續探底不僅發生在內地,德法日韓等發達國家、甚至本澳也陷入生育低谷。如何破局,除了金錢激勵,關鍵是令父母在家庭與職場間不致處於嚴重顧此失彼的兩難境地,完善托兒服務固然重要,營造友善家庭的職場環境,以及灌輸合時宜的價值觀念才是根源所在。
鼓勵生育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綜合系統工程,尤其協調勞資政的微妙三角關係,更考驗當局的決策部署與集體智慧。
蘇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