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牲口
近年各地人口問題甚囂塵上,觸及自由生育、計劃生育與獎勵生育的話題。人口一詞令人不禁聯想到另一詞語——牲口。
牲口係牲畜的俗稱,專指供人役使的家畜,如牛、馬、騾、驢等。自工業革命始,農業形態為工業經濟所取代後,現代人對牲口的感知相當模糊。翻看老舊的澳門相片,尚能不時見到牲口穿街走巷一景。在農業時代,牲口曾是家庭的重要財富。
對於人口,現在講得最多的是紅利——人口紅利。褪掉紅利的外衣,那麼在工業時代,人口是否取代牲口成了社會的財富標誌?人與社會的關係,會否如同舊時牲口與人的關係呢?
一九九二年,上映了一部電影——《籠民》。香港某區唐樓之中,鐵網隔開一個個籠舍,僅置容身之地,人蜷縮其間,與牲口無異。籠舍中人看似疏離、實有人味,與樓外繁華社會的虛情假意大相徑庭。一位瘋癲癡傻的道長時常在鏡頭前念叨——“不是你住在籠裡面,是看你的那些人住在籠裡面”。
這句話有時令我困惑不已,尤其當我去到石排灣郊野公園,看見玻璃牆後的“開開”、“心心”、“健健”、“康康”,我如何也開心不起來,更懷疑起自己的身心健康。道長的瘋言瘋語一直迴蕩在耳邊,揮之不去。
《禮記 · 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人。”可惜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早已由仁愛相親這一圭臬,嬗變為爭競不止的範式,人的意涵也為人口悄然取代。常常奢想,當社會的關注點回歸到人本身之際,人口或許不再成為問題。
澳門有無地方一窺“牲口”?有!路環金像農場牲畜籠舍養着幾頭水牛,彎角鼓腹碩軀,乃“
人口”觀摩打卡的好去處。
雲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