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酒業榮枯澳門大昌老酒廠
回想上世紀六十年代,筆者的祖父大清早六點起床,去河邊新街品南茶樓飲茶時,隨身一定帶支雙蒸酒。廣東人對米酒情有獨鍾,從昔日電視廣告可見——雙蒸酒:“日日做到冇停手,梗有食飯嘅時候,一斤裝啱啱夠喉。”玉冰燒:“斬料!斬大嚿叉燒……飲杯玉冰燒!”本澳都有酒廣告:“半邊雞、一壺永利威!”日前造訪有“茶王”之稱的曾志揮,原來他以前還有“酒王”的稱號,所以梗要酒王提供些本澳酒業憶故。
曾志揮憶述細時,其父已在澳門投資開設有大華牙籤廠、謙益酒餅廠,這兩間工廠是為照顧失業同鄉而設;後來曾父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鏡湖馬路再開設大昌老酒廠,採前舖後居形式經營,早期由二哥曾振華協助打理。
當年澳門生產的米酒採用蒸餾法。米飯經初次蒸餾後成為廚酒、雙蒸為三十一點五度、三蒸為四十度、四蒸達六十度。當時一般酒廠都是用三十斤容量的錫甑蒸酒,所以成品中就含有鉛成份;更曾因含鉛超標,導致新加坡一度停止進口。
當年由本澳銷往香港的米酒,香港政府每斤須抽稅一元一角,對香港土產雙蒸酒則每斤抽稅九角;雖然納稅成本較重,但澳門米酒仍比港產米酒便宜,故仍有不少香港名牌米酒商向澳門訂購。當年澳門所產雙蒸酒八成為外銷,銷往海外市場的酒商則在本澳設立出口酒行。部分藥酒供外銷至東南亞及美加等地,例如蛤蚧酒、參茸衛生酒、龍虎鳳、毛雞酒、龜鹿二仙酒等。
大昌老酒廠全盛時有三百多個儲存酒缸(每個存八百斤),因銷量大,更特別訂製一個三千五百斤的不鏽鋼酒箱,成為一時創舉,令買家信心大增。大昌當時也有生產釀製酒餅,後來未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在廣州交易會開展對外貿易後,大昌於一九五七年起代理內地酒餅,再經銷全澳。於六十年代開始入口工業用大米,發售給同業酒廠做酒餅,自己則集中精力生產米酒。至此,所有製酒原材料均由大昌老酒廠供應,生產酒量執牛耳,佔全澳一半以上。大昌同時以合理甚至較高價錢向業界購入合格生產的酒,並實行包銷,受到同行愛戴,成為當時“酒業行”的負責人。
讀書時,曾志揮已對數理化深感興趣,奠定他日後在酒廠工作及改革的基礎。曾志揮於一九五○年開始在酒廠工作,率先設計及製造不鏽鋼蒸餾塔,每次可甑蒸酒九十斤,且可以連續蒸餾,減省成本之餘還可提高生產量。為解決酒廠供水問題,曾志揮指揮開挖一百五十呎深的“科學井”取水,以取自五十尺深的冷水均勻冷卻米飯,減低細菌滋生的風險。他又改進米酒發酵技術,採用紫外光燈殺菌;並購買英國製造的過濾器,令過濾後的酒更覺清醇。七十年代,曾有泰國及馬來西亞商人力邀曾志揮前往當地開設酒廠,但他以服務澳門為根本,一一拒之門外。
據曾志揮憶述,當時既外銷亦本銷的酒廠有:大昌老酒廠(鏡湖馬路)、澍春園(田畔街,曾志揮家族亦佔股份)、永利威(司打口)、陳太吉(庇山耶街)、潘人和(十月初五街)、杏林春(十月初五街)、永豐行(河邊新街)、貽厥齋(田畔街)、張家濟(石牆街)、怡和(提督馬路)、和豐(提督馬路)等。
只作本地銷售的酒廠有:人和悅(爐石塘巷)、永生和紅牌雙蒸(福隆新街)、信豐(福隆新街)、天安米酒(下環街)、怡安和(木橋街)、恆豐(果欄街)、同聚文(賣草地街)、永昌(渡船街)、平安(木橋橫街)、怡豐(馬大臣街)、兆豐(快艇頭街)、同德堂(十月初五街)、高金記(渡船街)、珠圓(拱形馬路)、天生(下環街)、永發(下環街)、路環釀酒廠(河邊新街)等。
直至八十年代,香港有不法酒商將有色工業酒轉為冇色後假冒米酒,令飲用者身體受到一定程度傷害。事件曝光後,消費者對雙蒸酒信心大減,令本澳米酒外銷中斷,酒業開始沒落。加上西方飲食影響,啤酒及白蘭地等大行其道,令土炮雙蒸擁躉漸漸流失。
曾志揮於一九六五年開設“華聯”茶莊,其後曾振華移民外地。約一九八七年,大昌老酒舖轉交老臣子譚根師傅經營;及至二○一九年,本澳最後一間酒廠“大昌老酒廠”亦走進歷史。
羅錦焜
澳門資深飲食從業員
飲食業顧問及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