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5月30日
第C05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以圖證史”

“以圖證史”

“豫遊之道”的展覽網站上,讀到陳繼春先生〈觀看澳門——從羅伯特

· 埃里奧特《中國澳門》出發〉一文,結語很有意思地提到:“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歷史學中有‘以圖證史’的方法,也就是以圖像為憑,從而補助或重構歷史的真相。事實上,歷史就是歷史,藝術就是藝術,若以過去的圖像來證實過去的歷史,也許,我們必須考慮,就算有了圖像,當中的想像,又或是藝術成份,應是我們考慮的因素。”

他以十九世紀歐洲版畫製作過程為例,那時“出現了作速寫(Sketch,又或是底稿)、製圖師(Drawn)、鑴刻師(Engraver)的角色。當然,他們可以是三位一體的,但隨着社會分工的細緻化,角色趨向獨立”。分工後的各個崗位,也許因為各自的美學觀念不一,或製成版畫時原作者已無法親自認證,後人看到的作品也許已經過“修正”、“過濾”,而非百分百原始形象。

我將這個對版畫製作過程的描述,放到劇場藝術中思考。劇場的製作過程,更為複雜,分工更多,尤其很多作品背後的演、創人員,以及後台人員都來自不同的教育體系、對劇場美學的認知、判斷、傾向可能南轅北轍,兼且,現代劇場體制中,還有大量在演出最後關頭才會出現,對製作過程所知無幾的臨時工。從構思、創作、排練、各種設計與技術整合後,放到表演場地裡,到底跟觀眾見面時還剩下幾多“初衷”?現在我們看到羅伯特 · 埃里奧特《中國澳門》“在透視上出現問題”,東望洋山的山體也被誇大……。這些“歷史繪畫”其實沒有還原“過去”的風景,那麼當我們透過劇場呈現、講述一段歷史,到底又是什麼一回事?

今年澳門藝術節中,一連推出三部跟澳門歷史有關的劇場創作。它們各自如何跟觀眾一起,透過劇場重構那些疑似已逝,或不被看見的“澳門歷史”?(記我的藝術節 · 四)

踱 迢

2021-05-30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22548.html 1 (衆藝館)“以圖證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