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中的小吏形象
杜甫的情感立場,往往跟底層百姓的利益相一致。民歌《巴州薛刺史歌》是這樣唱的:“日出而耕,日入而歸。吏不到門,夜不掩扉。”這跟杜甫的“普天無吏橫索錢”理想(白日夢)如出一轍。
讀過柳宗元寓言《捕蛇者說》的,一定都記得這樣幾句:“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這跟杜甫《石壕吏》詩的“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嫌杜甫的態度還不夠“革命”,嫌《石壕吏》的語言還不夠明確、激烈,若這不是不懂歷史、不懂詩歌所致,便是睜着眼睛說瞎話。杜甫不但不是封建王朝的革命者,他實際上是維護者,寫詩反映民間疾苦決不是為了反對、顛覆李唐王朝。相反,他是衷心希望李唐王朝能長治久安。詩歌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它不同於時論雜文,不同於標語口號,杜甫繼承的是《詩經》的風雅傳統,講究“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他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也不等於把口號喊痛快了,還是有含蓄蘊藉的、講究的。稍微具有讀詩基本知識和經驗者,都不難感受到《石壕吏》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強烈愛憎情緒。
當代有文學史研究者將《石壕吏》中對已經家破人亡、瀕臨絕境的家庭怒斥並強行帶走老婦、使這個家庭雪上加霜的吏,等同於當今的政府公務員,為其辯護,稱其行為是盡本職本分,“沒有錯”,匪夷所思!封建文人,包括官至侍郎、尚書這些沐着皇帝恩寵、拿着朝廷厚祿的“體制內”人士,都能夠替下層百姓着想、說話,對執法官吏持諷刺、批判的態度。今昔相比,真有雲泥之別!(三之三)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