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珍珠港》
許多通俗影片中最具衝擊力的鏡頭或情節,往往就是正統倫理觀被解構的那一瞬間。如《昨天》中賈宏聲搧其父耳光那一幕,《花樣年華》中男女主角得悉彼此的配偶有染之時,從電影敘事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內在的失衡。賈宏聲的下跪,“張曼玉”的自持,可以說是象徵性地化解了正統倫理觀被解構那一刻所伴生的道德影響,因此,這些情節同時也使得影片由內在失衡的狀態重歸平衡。
“失衡至恢復平衡”的結構模式可以說是許多通俗影片所共有的敘事特徵,其實質則是正統倫理觀在通俗藝術中的永恆勝利。
美國戰爭大片《珍珠港》以一女二男的情感糾葛重新演繹了二戰期間的“珍珠港事件”。雷夫和丹尼是相交多年的好友,二戰爆發後,他們一起加入了美國空軍。在戰地醫院中,雷夫結識了女護士伊雯琳,兩人隨後成為戀人。在一次空戰中,雷夫的飛機被擊落,並沉入大海。噩耗傳來,伊雯琳悲痛欲絕。丹尼的陪伴使她走出了心靈的晦暗。兩人也在彼此的撫慰中陷入了愛河。但雷夫的意外生還,卻使得丹尼和伊雯琳的愛情一瞬間被打上了背叛的烙印。
如何解決這一造化弄人式的倫理困境?影片導演安排了一個多少有些俗套的結局化解了這一難題:丹尼在戰場上死於雷夫的懷抱,雷夫與伊雯琳重歸舊好,他們與丹尼的遺腹子(伊雯琳所生)開始了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這無疑是一個美國式的大團圓結局。但對東方人而言,這恐怕不能算是一種圓滿的結局。
李維斯認為,作家在措辭方式的區別隨處可見。而且他還認為,他所看到的這些區別乃是作家們在自己權利中的一種倫理行為(moral act)。的確,作家或導演對於形式的處理方式與他們的道德信仰,同屬於創作的權力。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