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理順交通迎望廈體育館回歸
社會期盼已久的望廈社屋第二期暨體育館重建工程即將竣工,除提供七百多個社屋單位及大型地庫停車場外,涵蓋多功能的望廈體育中心投入使用後,有助紓緩北區大眾體育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
原來的望廈體育館為本澳上世紀八十年代首個公眾室內體育館,使用率極高。為配合城市發展,政府於二○一一年拆卸重建,歷經波折,一別十年的望廈體育館終於“回歸”。除附設有大型地下停車場外,按當局規劃,新的望廈體育館屬綜合型體育場地,設有羽毛球場、籃球場、排球場、壁球場及乒乓球室等。配合附近鮑思高體育中心的足球場、游泳池、體操室等設施,應能滿足居民不同運動喜好及需要。
可以預期,望廈社屋及體育館落成啟用後,必定令附近一帶人流、車流大增。事實上,過去幾年間,望廈、慕拉士一帶大型公屋、私樓相繼落成,該區由昔日工廠區蛻變成住宅區、民生服務區。不久將來,舊發電廠亦將發展成為公屋項目,人口密度不斷增加。伴隨而來的,是區內的交通規劃問題。
望廈社屋及將來的舊發電廠公屋項目均設有巴士總站,當局的理念是梳理途經區內巴士路線,便利公交出行。望廈、慕拉士一帶作為北區的重要交通節點,車流量日增。雖然近年增建公共停車場,但區內人口急增,車位始終僧多粥少。除了慕拉士大馬路這一主幹道,區內其他路網狹窄,迴旋空間不多。以望廈體育館旁邊的區神父街為例,二百餘米路程雙線雙向行車,兩旁有學校、托兒所、補習社,以及大型屋苑和商廈,至少四個公共及私人停車場循這條街道進出,平時行車已常打困籠。若不早謀劃,望廈體育館落成後的交通狀況將更混亂。
興建公屋解決普羅大眾居住需要,完善體育設施提升居民生活質素,體現政府“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但紅花亦需綠葉扶持。推動公交優先、優化步行環境,無疑是解決交通死結的不二良方,但亦須從優化路網的根本着手。宜居、宜遊的城市離不開便捷交通網絡,當局宜為交通多花點智慧。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