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灣區緣
灣區,英文名稱Bay area,於我是腦海的豐富記憶,也是眼前的鮮活場景。腦海儲存的,是異國的灣區;眼前展現的,是祖國的灣區。前者,那麼熟悉而遙遠;後者,那麼新鮮而親切。這聽上去略顯矛盾,說起來又未必出奇。
當我一九九三年在美國夏威夷完成學業後,獲聘加州一家報社記者,從檀香山飛抵舊金山,便一腳踏進了灣區。
與茫茫大洋中的檀香山不同,灣區是海灣環抱的加州北部沿岸地區,北端是旅遊都市舊金山,對岸有海港之城奧克蘭,南邊為科技聖地矽谷。幾年裏,我為採訪新聞幾乎駕車跑遍灣區,還不只一次聽舊金山市長歡迎中國各地訪問團時致辭:“舊金山是從太平洋進入美國的大門。我謹代表舊金山灣區歡迎您們的到來。”其實他只能代表舊金山,灣區上百座大城小鎮星羅棋佈,並不歸其管轄。區內名校林立,科技領先,經貿活躍,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有數的發達地區之一,想必令他十分自豪,情不自禁,要對遠道來客提及“灣區”二字,也給舊金山增添光環。
灣區的居民未必都了解,當地的自然條件、科技地位和經濟實力是多麼優越,多麼突出!美國還有紐約灣區,日本則有東京灣區,都是科技、經濟帶動下的高增長地帶。其盛衰變化,甚至牽連整個國家的進退,影響全球的景氣。遺憾的是,我僅僅旅行到過紐約、東京,對那裏的灣區缺乏認知,無法與舊金山灣區逐一對比,只是知道這樣的灣區舉世少有。
不曾想到,進入新世紀後我會舉家遷居海邊小城澳門,身處一個將以灣區之名崛起的地區。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緣份?
“灣區”這稱謂,那時在粵港澳三地還未流行。我記得在一九九四年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一場記者會上,吳家瑋校長宣佈卸任離職,受邀為香港籌辦科技大學,還表示將借用矽谷模式建設“港深灣區”。不知道這是否灣區在中國的初始構想,以後看到“港深灣區”一詞偶爾在媒體出現。隨後幾年,“伶仃洋”、“珠江口”等地理名詞,也成為“灣區”的首碼,雖處在研議階段,但外延擴大的趨勢明顯,可見人們的想法正在深化,意識到這個地區潛力無窮而亟需規劃。終於,二○一○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對灣區的共識形成,至二○一五年界定“粵港澳大灣區”,列入環珠三角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二○一七年三月五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構想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當年七月一日,在國家主席見證下,廣東省長、香港特首和澳門特首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選在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中國的大灣區向世人展示了目標明確、規劃周全的壯美宏圖。
粵港澳大灣區的範圍極大,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和香港、澳門。因為工作或旅遊,這些地方我差不多都曾踏足,有些還或久或短地住過,算是大致了解。至於大灣區,二○一八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面積五點六萬平方公里,人口近七千萬,生產總值十點八六七萬億元人民幣,人均生產總值十五萬六千二百○三元人民幣,五個國際、國內機場,三大深水良港。區內世所公認居全球領先地位的中心,有金融、貿易、航運、製造、博彩休閒和企業孵化,也有不少著名的高等院校,還有多個電子、生物、醫學、新能源、人工智慧等研究機構,更有數以萬計充滿活力的大、中、小企業……想一下就不免驚歎:大灣區擁有多麼大的體量和潛能啊!
早前,有位朋友請我略談舊金山灣區和粵港澳灣區的山川風物、民情習俗。由此我想到,若對這兩個灣區深入了解和比較,其間的虛與實、異與同,或許是值得談論的一個話題。見友人頗感興趣,於是不揣愚陋,說出如下一番淺見——
正如我昔年多次聽到舊金山市長的迎賓辭,總把“舊金山灣區”掛在嘴上,當地的媒體和居民也如此這般,深知自己住在那個稱作“灣區”的地方。可是,灣區除了一個貫通南北的“灣區捷運”高鐵系統,沒有其他涉及乃至冠名“灣區”的機構,也無任何整體發展規劃。表面上,“灣區”無處不在,實際卻徒有虛名,更像地理概念,連區域的統計資料也闕如。據說,紐約的居民大多沒有這種“灣區”意識。相形之下,粵港澳大灣區的確定和命名,不過才三四年,已成為關乎政府及業界的目標、規劃和實踐。顯著的變化,已在許多方面出現。其中一個指標性事例是:三年前,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發佈“灣區綜指”,反映滬深港互聯互通機制下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市值。區內上市公司共有七百多家,股票總市值約二十二萬億人民幣,整體實力相當雄厚。擁有金融知識的人,通過分析這些企業經營的業績,熟悉以灣區作為投資主題的金融產品,追蹤股票和期權變化,大體能夠掌握灣區的發展進程和經濟成長。粵港澳大灣區,絕非一個虛名,而是洋溢着勃勃生氣,走向開放、創新、發達的城市群。
在舊金山灣區,從政治、經濟到社會,均屬資本主義制度,體制是相同的,那裏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一向暢通,不存在任何障礙,對科學研究、生產製造、貿易往來、金融保險及日常生活極其有利。可是,灣區處於北加州,除了州政府之外,區內九個縣都有縣章,各縣管轄的市鎮又有規章,因而各縣、市畫地為牢,縣與縣、市與市罕有合作,無法協調一致從事大專案,達成大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港澳,是兩個特別行政區,實施與內地不同的各種制度,發行的貨幣都不一樣,彼此還有海關相隔,自然生出許多不便。但大灣區正在進行的改革和建設,有望逐步消除這種制度差異造成的壁壘。港澳居民進入內地求學、就業、營商、看病和定居時,已切身感受新的政策安排帶來的便利。制度之異也好,其他差別也罷,都阻擋不住大灣區朝向一體化的前行之路。因為在她之上,有中央核心的長遠擘劃和正確主導,有國家主體的宏大願景和多方協調。所以,舊金山灣區各地同中有異,卻是無法趨同之異;粵港澳大灣區異中有同,正在總體目標下逐步化異為同。
舊金山灣區聲名鵲起,傲視各地,至少已有四、五十年,而粵港澳大灣區明確定位,有序推進,不過三、四年時光。上述虛與實、異與同的內涵轉化,註定舊金山灣區的持續發展步伐緩慢,變化有限,粵港澳大灣區有後發優勢,趕超之期不會太久。
如同許多人的喜好,我也喜歡大海;有大海,即有大海之濱,即有灣區。因而,不光有過在異國灣區居住的經歷,還有機緣在粵港澳大灣區觀賞日出日落、潮漲潮退,見證她的日新月異……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徵文大賽作品選登)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