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食
“誰誰誰,你給我站住!給我上車!”同伴對着我這匹脫韁野馬怒吼。
既已臨時化身辣妹子客串川劇變臉表演,無奈我功力有限,黑臉變不回白臉,只好頭也不回地走着,完全無視同伴們的震驚與為難。
“你壞了我們的大事!”
“呵!那請問你們的大事是什麼?陪酒還是蹭飯?”
我那時候太年輕了,鑽牛角尖到近乎賴皮,不會消弭只會創造戰爭。有盛宴卻不領情,我反而忍着惡臭,跑去實地考察河道淤塞的情況,好證明自己是處於太極鴛鴦鍋清白的那一面。回來看見同伴喝到吐的吐、倒的倒,顯然是因我的任性受罪,他們搞不好賠罪賠到火鍋湯底也喝了下去。
小夥子帶着紅紅的酒窩笑道:“不用擔心,都幫你搞定了……我們向領導說,你連日吃太多麻辣火鍋,人也變麻辣了。”
自此以後,每次有人請吃火鍋,我都甘之如飴,不容自己再傲嬌得丢人現眼。享受麻辣,後來成了一種交際儀式。
以往和澳門朋友吃飯最傷腦筋的地方,是他們的吃辣功力普遍偏低,加了椰奶的微辣咖喱、港式辣油或XO醬已是極限。到內地和台灣不能吃點麻辣,交友就多了無形的阻礙。
回歸後的賭權開放和自由行政策,來自大江南北的賭客大幅增加,餐廳供應的菜系也多樣起來,麻辣、水煮、酸菜、韓式辣醬等重口味的鍋底,逐漸成為澳門年輕人的餐桌日常;吃辣,化為越來越多澳門人行走江湖的內功了。
王爾德在《無足輕重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中說過,一頓美好的晚餐可讓人原諒所有人,甚至是自己的親人。但“和頭酒”千萬不能擺在燒烤店,換成麻辣火鍋只會火上加油、悲劇收場。西諺說“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試試看連續幾天吃麻辣火鍋,便可體驗心靈的煩躁與暴戾,能被飲食推至何等危險的境地。
(麻辣火鍋的成長教育 · 七)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