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蘇州河 一部上海史
中央電視台每周一集《中國地名大會》引起筆者濃厚的興趣。從地名看歷史、從歷史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令到我聯想起上海的蘇州河,也引發對蘇州河歷史的追尋與記憶。
一條蘇州河,一部上海史。在我看來,一條蘇州河的歷史,包括了它的地理、人文、民俗、文學、物產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從蘇州河看歷史,歷史背後有文化,文化背後有人和上海的故事,這就是蘇州河的魅力所在。
清代錢永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並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去年十月,一過國慶節,我就跟葉海林,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李華三,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球物理系結伴,沿蘇州河流域去追尋它的歷史和記憶。
作為專業人士,老葉熟悉江南的風土人情,自然成為我們三人組的嚮導,從蘇州河的源頭,蘇州吳縣太湖的瓜涇口起步,我們一路由西向東,或坐船,或搭車,或步行,途經吳江、蘇州、崑山、嘉定、青浦,再由青浦青龍鎮進入上海市區,全程費時共兩周。
我們先乘船由太湖瓜涇口開出,沿大運河緩緩而行,老葉開始如數家珍般給我們講述蘇州河的故事,我是一路聆聽,一路筆記,足足有二本厚。據戰國時期《尚書》記載,蘇州河當時叫松江,其水勢浩瀚,江凡獨流入海者,謂之“瀆”字,又因魚蝦滿江,網捕柵圍,而以捕魚工具以“滬”字冠之,也稱“滬瀆”,所以,上海的簡稱“滬”就來源於此。
泛舟太湖,碧波蕩漾,水天一色,太湖真美,倒使我想起唐代詩人皮日休讚美蘇州河的一首詩,“松陵清淨雪初消,見底新安恐未如。穩憑船舷無一事,分明數得膾殘魚”。蘇州河又稱松江、松陵江、吳淞江,因河道彎曲,河流川急而著稱,故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曾形容它為“古江蟠曲如龍形”。
上海開埠前,並沒有什麼本地產品可出口,但勝在有條蘇州河,它與江南天然連通,又與大運河連接,令到江南的絲綢、茶葉、陶瓷等產品源源不斷通過蘇州河進入上海。一八四三年十一月,上海開埠後,中外貨物均透過蘇州河、黃浦江湧入,使上海替代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口,遠東第一大城市。
究竟蘇州河為上海的母親河,抑或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學術界曾經爭議不休。如果從歷史起源來看,蘇州河無疑在先,後因蘇州河諸多的支流逐步往東的黃浦江洩洪,令黃浦江江面變寬,蘇州河河道卻疏於疏鬆而淤塞。應該說,蘇州河和黃浦江均為上海的母親河,但是,從情感上來說,蘇州河是上海人的記憶。
一條蘇州河,一部上海史。以歷史視角透視蘇州河的魅力,探尋它的起源,深入背後的文化,歷史興衰,風物演變,民俗風情,讓我們能更加清晰了解蘇州河的歷史和記憶。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