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圍里映襯歷史城區
彈丸之地,小中見大。澳門城中歷史底蘊深藏不露,每個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例如近年來坊間倡導的“圍里文化”,得到社會廣泛認同,部分更獲保育活化。然而,並非所有圍、里都是同一命運。
新維里,一條相信不少土生土長的澳門人都不知道在何處的倔頭巷。原來就在城市中心之處,距離政府總部、南灣舊法院、崗頂劇院僅咫尺之遙,惟淹沒在群廈之中。新維里日漸凋零,舊建築荒廢變危樓,卻乏人關心,今時今日已成周遭民居的安全和衛生隱患。
據坊會反映,新維里的問題並非沒有向政府反映,而是部門互相推諉,結果情況越來越嚴重,令附近依靠該唯一出口的居民每日提心吊膽。
相較於“里”備受冷落,“圍”的命運相對理想,永福圍在慈善團體支持下,有望重現生機。“下環四圍”在社會關注下,亦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
“圍里文化”的重點就是可以保存昔日澳門的一點情懷。與本澳相鄰的珠海,近年來亦積極保護舊村文化。作為世遺名城的澳門,雖擁有歷史城區金漆招牌,但亦需要“圍”“里”這些綠葉扶持,互相輝映,令小城成為一個別具人文風情的“博物館”。
澳門的人文底蘊深厚,仍有不少值得發掘之處,有關部門是否曾經評估?新維里只是其中一例,其他還有石街、茨林圍以至各區被忽略的地方,不在少數。
圍、里隱藏舊區,能再度進入大眾視線,皆因深具昔日市井人文風情,藝文界皆希望使其活化,為舊區帶來旅遊、經濟的發展機會。當局盤活舊區不是沒有成功例子,氹仔舊城區、關前街、爛鬼樓的活化成績有目共睹。透過引入適時適地的商業元素,結合政府政策扶持,定能令舊區煥發生機。
當然,城市要發展,不可能每處舊區、舊建築、舊景觀都能保存,如何取捨需要社會共識。一如新維里,周遭已是高廈,是修舊如舊,抑或是換上新裝,社會有不同意見,但當務之急要解決對附近居民的安全威脅。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