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的亞馬喇前地
份屬老澳門,見證了亞馬喇前地的變化。從亞馬喇銅像被吊走一刻開始,前地旁邊老馬交印象中的銅馬茶座,也因應城市發展一併被拆走。之後,前地被改建成豎有數支圓形柱、以及有水池設施的羅馬式花園。由於花園地勢稍高,往來車輛繁忙,居民和遊客從地面橫過花園有危險,採隧道通行也略嫌麻煩,因此花園遊人不多。前地當年的情景,如果不是在圖片庫中找出來,幾乎忘記了前地花園的模樣。實際上,與附圖當年所見的比較,今天的亞馬喇前地,對行人往來穿梭、車輛川流的繁忙景象,都起了很大作用。
二○○五年,亞馬喇前地改建工程展開,從推土機的怪手把岸邊柱躉推倒一刻,奠定了今天繁忙運作的基礎;另一側的扇形博企大廈工程也在同一時期動工。自此之後,每年的東望洋大賽車舉行之際,公共巴士、私家汽車,可以沿着亞馬喇前地有關路段,緩緩經過仙德麗街,駛進皇朝廣場的觀音像、科學館、文化中心,或遠至水塘邊的馬路駛入市區,不受大賽車影響如常運行。
亞馬喇前地被用作公共交通轉運站之後,為了配合日漸增多的巴士路線,停站車道曾多次改動,增加交通輔導員。最近,為優化此處的巴士站設施,有關方面展開增建雨篷工程,目的讓乘客有個舒適的環境候車。可惜在選購雨篷物料選項中,卻錯用了白色透明玻璃,未能達到遮陽效果。為亡羊補牢,於個別車站上蓋雨篷,試行貼上降温的顏色紙,交通局估計可降溫三個攝氏度。根據報章報道,這一改動,需額外花費約二十萬元。據評估,張貼顏色紙效益可行,將為全部車站雨篷上蓋改貼上這些顏色紙。
附圖是筆者於路環西堤馬路車站拍攝的圖片,車站上蓋裝設了茶色膠片,既可遮陽,也可擋雨,相信這種裝置已有兩三年時間。為何這一常識以內的設施,套用在亞馬喇前地車站內,竟然有如此多番周折呢?
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