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阿戎
文字的運用十分重要,用得好而又準確,往往一個字已頂得上千言萬語。如那“撈”字,既是一種簡單的動作,又是一種謀生技巧。譬如説:“出來撈嘅”,這“撈”就等於“職業”,其中有“撈女”、“撈仔”,更有撈得專長的稱之為“撈家”。
世界之曰“撈”,這個“撈”字用得精準而簡潔。撈世界是一門大學問,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據老行尊説:第一招是拍馬屁,又名灌米湯或送高帽。當年曾國藩於克復金陵後,得人頌賀之詩文甚多,命書記輯成專冊,自題籤曰:“米湯大全”。事見《潛庵漫筆》。
送高帽的對象,當然是當代的權貴、名流大亨。高帽除了送給權貴的本人之外,還可以間接送給他的家人。高帽不外是“讚頌”兩字,讚其人之美、之慧、之能。不過也有禁忌,不可讚人的妻子靚。稱頌人的兒子聰明是必要的,所以常以“阿戎”稱美他人的兒子。王維《送李員外賢郎》詩:“借問阿戎父,知為童子郎。”為甚麼稱“阿戎”而不叫“阿兵”、“阿軍”?蓋戎、兵、軍皆一類也。“阿戎”是指晉代的王戎,事見劉義慶《世説新語 · 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不過是七歲的小童,憑他邏輯思維而知路邊李樹上的果子是苦李。原因是樹在路旁,卻沒有人採摘,證明“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的道理,王戎由此被人稱之為“神理”。一般人的說法,稱之為“神童”。我國古代的神童有東漢的杜安;魏的任嘏;晉的杜育;梁的謝莊、謝幾卿、劉孝綽、劉顯;北齊的徐之才和唐的李百藥等。
俗俚說:“寧生敗家仔,莫生蠢鈍兒。”是耶,非耶?則見仁見智,而蘇東坡有《洗兒詩》云:“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悞(誤)一生。”的確,太過聰明很容易招致殺身之禍。如果你是個聰明人,最好扮成懵仔。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