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想像
下樓梯轉身就是一片觀眾席,正面的黑幕前後,將有兩組使用即時投影技術的演出。
廖紫欣的《十七年蟬》並不是在作品中透露出“孤獨”的命題,而是開宗明義地向“孤獨”提問,也因此作品的思辨性最為強烈。廖身前的桌子上有一盤沙,以及投影技術所需的電腦、攝錄器材與燈具,演出的後台可說一目了然。換句話說,這些物件與投影出來的影像同是可觀看的、正在演出的媒介。
廖紫欣一邊訴說關於她對孤獨的觀察、辯證與反思,一邊在沙堆裡挖、撥出一些圖像、字條,經歷過去年幾乎封城的日子。當能在這些意象、文字中有所聯想,不過由於坦露出的後台、演出者冷靜的述說,過程中更多了一重疏離感。正如她把字條、物件、蟬蛻從沙埋中挖掘出來細細檢視,“孤獨”的歷史成了一個考古現場、一種陌生化的經驗,希望在創作中將“孤獨”重新定義——至少拆解。
黑幕背後是另一個利用即時投影的偶劇,是的,如果想看傳統意義上的偶劇,楊子琦的《U?No!》,是七個作品中最直接用娃娃偶來輔助說故事的。教學工作的掙扎與抑壓,家庭關係的角力,創作人以角色扮演、以家家酒(與布娃娃玩UNO)方式娓娓道來。獨白是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家家酒”是與家人角力的現場。由於攝影器材在表演者的額前,場景轉換就靠演出者頭、眼的焦點轉移,忙碌感也許同時是劇中人的狀態,不過我必須說,人的表演精彩太多了。
最後一位創作者劉君健的《風箏》,是七個作品中最簡約的。錄製好的獨白,他一邊播放,一邊以動作展現文字背後的感受。“風箏”是獨白中的主體,要傳達的是線的牽引,人與人的、離島與半島的牽引,一個空台,簡單的動作,“風箏”卻投影在我的想像中飛舞。
(人文路環 · 三)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