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不必泥古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謂讀書,並非手不釋卷,像唸經一樣,而是指求學問。如果把讀書看成求學問,那範圍就廣闊得多了。生活中每一樣都是學問,工作上件件都是文本,周邊的人個個都是老師,你所賺取的鈔票,張張都是文憑。
管子指出各個年代不同的“國準”(國家施政的準則),桓公問哪個國準好,而應該效法。管子對他說:“請兼用五家而勿盡。”這無異說要讀書,但不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托實不會轉膊,愚不可及也。
國準,就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國策和治國的一套法則。如果要答覆桓公的問題:“今當時之王者立何而可?”記得《商君書 · 更法》說:“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商鞅的意思是聖人之治國,如果能令國家強盛,就不必去效那種古舊的法度;如果有利於人民的話,就毋須遵循那套舊的禮制。商鞅又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即是說,商湯、周武王稱王,正因為他們不循古法而興盛;而商、夏的覆滅,正因商紂、夏桀不變換禮制而滅亡。如此看來反古,猶如反封建的人,不可以被否定,而遵循古代禮制的,不一定值得鼓吹、讚揚。
至於古的東西是否都是垃圾?我們不能一刀切。古代遺留下來有很多瑰寶。常常聽到“人心不古”這句話,感嘆今人之涼薄。不要說得這麼深奧,就如酒家食肆的菜譜中,不少是強調“古法”的,特別是釀酒,有“老窖”的“陳釀”。
管子的結論是:“五家之數皆用而勿盡。”意謂古代的東西不可完全照搬。又說:“好譏而不亂,亟變而不變,時至則為,過則去。”管子是說:應重視調查分析,不至雜亂無章,應變則變而不留戀過去。治理天下,不能靠一本通書讀到老。管子與桓公的對話,至此宣告結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