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i”——表徵之重塑
澳門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人口國籍構成相對多元複雜,就像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建築特色一樣,新舊中西混雜,乍看之下雖讓人有點眼花繚亂,但俗語說“禾稈冚珍珠”,只要稍作留意,就不難發現城中一些獨有的景點,就像位於市中心板樟堂街的葡文書局。這間標誌着葡萄牙語言與文化的書店已經營運超過三十五年。從主教座堂的斜路向下走,在街角轉彎的位置,可以看到一座白色建築物,牆身建有鮮艷的黃、藍色瓷磚裝飾的櫥窗,建築物為葡國建築師蘇東坡(António Bruno Soares)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之作品。座落在這棟雖說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卻帶有後現代主義破格色彩的建築物的地舖內,葡文書局共有三層,地面層主要出售葡、英語書籍,書本內容多圍繞葡萄牙文化於澳門落地生根的文化現象,如土生葡菜的菜譜、學習葡語的書籍、字典、本地葡英語報章雜誌、澳門歷史書籍等等,二樓則主要出售葡英語兒童繪本和視覺藝術、攝影書籍等。較少人留意到的是葡文書局的地庫是一個畫廊,當年是為了舉辦展覽和推廣葡萄牙文化活動而設的場地。
是次於葡文書局畫廊策劃展覽“re:ai”,是受到澳門土生葡人藝術家Edmundo Remédios Lameiras(林治錝;以下稱Ed文)的邀請,為他和女兒策劃一場雙人展,當時Ed文已經提出,希望能在葡文書局的地下畫廊展出,這是他的一個情意結。Ed文出生於一九七五年的澳門,為第三代居住在澳門的土生葡人,祖父為軍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來到澳門,父母皆為土生葡人,父親年輕時曾“當兵”,後來考入了澳門警察團隊,Ed文說自己來自草根家庭,小時候曾住在台山巴波沙,後來搬到氹仔龍環葡韻旁邊的氹仔平民新村,土生土長的他讀葡文學校中學畢業,能說葡語、廣東話和英語。Ed文於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術系學士學位畢業,後來於城市大學獲得文化產業管理碩士學位。二○一○年至二○一六年間曾參與澳門各項大型藝術巡遊活動,創作了一系列的立體造型作品。近年來特別着重於服裝設計、表演藝術、繪畫、雕塑、紀錄片、平面設計等多方面之發展和研究;在學期間曾跟隨本澳著名陶瓷及版畫家蘇沛權學習。
Ed文的藝術創作媒體非常廣泛,難以被概括成某種特定媒體類型的藝術家,但看他一直以來的創作靈感與主題,不難發現,他有着深刻的本土民間情懷,這也是其土生葡人身份所自然產生的取向。畢業至今一直努力創作;起初他主動接觸本地著名雕塑藝術家黃家龍交流學習,一直驅動Ed文走着藝術之路的原因簡單直接,當被問及他為甚麼特別喜愛黃家龍時,他回答說:“被他的賈梅士雕塑所感動了。”是的,黃家龍的大型雕塑作品《葡萄牙詩人賈梅士》雖然是用金銅所鑄,物料堅硬無比但形象卻充滿了人性的溫度。Ed文認識黃家龍後,機緣巧合下,被邀請成為澳門大型藝術巡遊活動的創作人之一,製作了多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二○一○年創作的“大頭佛”,該作品來自藝術家的兒時回憶,小時候看過舞獅表演中非常重要的配角“大頭佛”後,決定以此作為巡遊之面具造型,其深植於民間的形象即時被公眾所認同,當年在大巡遊演出後,他的作品被本地傳媒廣泛報道,為澳門民間巡遊藝術記下了符號性的一筆。幾年後,Ed文於撰寫碩士論文期間,仍然不忘初心,於廣東省地區繼續尋找“大頭佛”作為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的淵源,並以此作為論文研究。
這種從民間取材轉化成當代藝術形式的創作,可被視為波普藝術或通俗藝術;即Pop Art。於五十年代的歐美開始興起,波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其形式多採用大眾文化的主題元素,將其符號化,透過大量的廉價複製或印刷,質問“藝術何價”、“藝術權威”等議題。這種反叛性從Ed文從未墨守成規,到遊走於多種媒界之間的嘗試中可見一斑,然後是他對於當下社會現象的反思。二○一三年他創作了《真實謊言》,一隻兩米高長有鹿角的馬,雕塑由陶土所製然後轉換為玻璃鋼,作品故意披上一層略顯粉狀的質感,兩種動物形態所結合的肌理紋絡曖昧不清,是鹿還是馬?在真假難辨的當代網絡媒體的社會現實之中,作品的諷刺意味一目了然。
來到今天於葡文書局的展覽“re:ai”,藝術家依然從通俗文化中取材,臉書或類似的社交媒體平台讓“頭像”文化成為了人們的日常表達,“美顏”的人工智能應用更是出神入化,藝術家從網上下載不同的人物“頭像”,然後透過多個人工智能影像應用程式,把這些頭像的原來表徵進行改動重塑,由此處開始引伸出“肖像”的議題,發展出一系列的影像作品。這些被印刷出來的作品色彩斑斕,每幅人像的五官被藝術家故意“微調”了,眼耳口鼻的人物特徵被刻意篡改,在可識別與否的界限上跳出跳入,這擅自取用別人的肖像並篡改本身就是一種挑釁。但反過來看,人們在製作自己的美顏自拍頭像的過程中,不就是用相同的方法嗎?來到了一個藝術形式的時候,它變成了一種對普遍文化現象的反思。
但藝術家沒有攻擊的意圖,相反,是一種臣服與尊重。Ed文所挑選出來的要作出重塑的人物,都是他喜愛的人,而他運用的工具與技巧,也是從探索、嘗試到採用的過程中完全被接納為其本身應有的狀態,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品沒有讓加工製造的被掩飾成自然發生的,反而是讓程式發揮到極致,最終,不是以人臉的識別度來界定作品與現實的相關性,而是媒體本身的篡改潛能被如實地反映出來了。
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敏感度,透過作品來告訴我們,人工智能這個議題並不遙遠,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特別有意思的是,是次展覽Ed文也帶來了十八歲的女兒林橋(Emma Lameiras)一同展出,喜歡畫畫和寫詩的Emma,在運用AI這工具時,又會產生怎麼樣的效果?Emma寫的詩句感性細膩,充滿少女情懷,她運用“文本自動生成”(Automatic Text Generation)系統的應用程式,輸入自己的詩句,從而獲得人工智能生成的句子,再結合她的畫作,在影像程式上加工設計,將人性的特定意念結合人工的隨機生產,製作出一系列富有深意的平面圖像。Emma的作品意念清晰,年紀輕輕的她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在當今訊息混亂的普遍狀態中,年輕人有詰問的權利與責任,她要追問的主題圍繞着內在的情緒、自我的尋找、腐朽與轉化的過程,在險惡的病毒已經在人類造成的失衡狀態中肆虐的今天,人們可會從被時代催促着要早熟的年輕心靈的情感之中,獲得絲絲的安慰?甚至是走向未來的啟發?年輕人無懼地直視危機,把自我的情感以詩句表達,再與人工智能的科技產生對話。在Emma的作品旁邊,我們看到原作與AI生成後的句子對比,效果出人意表,最終的人物圖像,就像是人類與機械智能結合後的對未來世界的預視與警告,畫中的人臉被拆解刮空,取而代之的,是未知的空白與混沌。年輕一代要承受的,是新一代人類的原罪,Emma在作品中自白說:“You are X right, but you will always find you.”(你是錯的,但你終將找到自己。)
回到葡文書局的地庫畫廊中,澳門土生藝術家的兩代人要展示給我們看的,是傳承與創新的結合,他們對身份的重塑,在這充滿了殖民歷史的小城,醞釀能帶人們進入未來的思維與視野。
郭恬熙
策展人
「re:ai」
參展藝術家:林治錝Edmgundo Remédios Lameiras
林(水+思)橋 Emma Lameiras
展期:3月13日至3月27日
地址:板樟堂街18-22號葡文書局畫廊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11:00-19:00 (星期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