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1年03月22日
第C05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科學素養與文化自覺

第七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討論全民健康覆蓋。

科學素養與文化自覺

十九世紀下半葉後,特別是二十世紀初,西方科學如潮水般湧進中國。一九一九年“五 · 四”運動前夕,陳獨秀先生在《新青年》雜誌第六卷第一號上鼓吹“賽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他說: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自此“賽先生”和“德先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哼哈二將,“賽先生”更從精英書齋走向普羅大眾,衝擊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桎梏,破除倫理教條的束縛,解放青年的思想。早在清末,有識之士試圖摒棄科舉制度,大力提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而新文化運動進一步點燃了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火炬。百多年前,普通人不會自覺科學跟日常生活有何關係,而今天科學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一九九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全民科學素養”的概念,並將“科學素養”從一個代表科學教育水準的指標,重新定義為表徵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指標之一。一般而言,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養成運用科技分析判斷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一位現代人,只有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理解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才能正確認識世界,應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將人生價值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毫無疑問,在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歷程中,新文化運動激發了一波影響相當深遠的文化反思與文化自覺,而科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移植對象,文化自覺所析出的科學素養這一結晶,或多或少裝入每一位中國人的腦中,成了重要的思維方式。

費孝通先生晚年總結“文化自覺”的觀念,他認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他將傳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文化倫理,昇華成現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

金耀基先生進而於《文化自覺、全球化與中國現代性之構建》一文中闡釋:百年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知識精英有過不同層次的文化自覺。而今天在新世紀的開端,我們的文化自覺應該有一個全球的視野,有一個更長的歷史眼光,不僅要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反思,也要對西方現代性反思。中國現代的新文明不是在文化真空中構建的,它必然是以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優秀元素作為構建的資源。

毋庸置疑,科學不單是西方文化中的優秀元素,更成了中國文化自覺最寶貴的成果之一。這一吸納歷程頗為艱難,但成效日彰。今年一月廿六日,中國科協公佈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二○二○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0.56%,而二○○五年這一比例僅為1.60%。

在近年科學素養快速提升的同時,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越來越強烈。雖然目前尚無統計指標以作衡量,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氛圍十分濃郁,而且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同。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二○一九年,世界衛生大會仍如常於五月杪在日內瓦召開,一百九十四個成員國代表齊聚一堂討論健康工作人員、微生物耐藥和流感大流行等話題,筆者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亦躬逢其盛。緊接大會開幕式後,舉行專業性很強的各種邊會,會議室不大,往往擠滿了人。衛生部門同事參加一個邊會時,室內人滿為患,我與幾位非洲官員和專家只能坐在走廊外,一陣沉默之後,大家互通來歷,用英文閒聊開來。

“中國這些年發展得很好,對我們幫助也很大。”

“謝謝。非洲發展也很快,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學習。”

一通外交辭令之後,非洲朋友首先敞開心扉。

“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是真正幫助非洲的,譬如醫療衛生援助,幾乎沒有附加條件,一開始我們都有些疑惑,這麽多年過去了,還這樣想的人不多。”

“謝謝。這正印證中國的一句古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從表情上判斷,那幾位非洲朋友應該意會到了箇中真味,我繼而表述看法。

“古代中國就懂得平衡‘義利’的辯證關係,現代中國秉承‘真實親誠’理念同非洲國家共謀發展。非洲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也具輝煌的傳統文明,在傳統文明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程中,大家面對很多類似的問題,經歷種種陣痛,對此感同身受,彼此分享,互相扶持,義不容辭。當然,國家與國家之間重視利益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利益不僅僅是單方面的,也不該局限於雙方,更應是多方的、整體的利益。故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二○一七年在日內瓦,就在萬國宮這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什麽你們會力行這樣偉大的理想?”他們七嘴八舌發問,急欲得到回應。

“傳統中國文化蘊含‘和實生物’的理念,認為萬事萬物各適其適、生生不息,現代中國又倡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構想,而人類未來所面對的很多問題都是全球性的。大家坐在同一條船上,任何一塊艙板漏水都有覆滅之虞,人類命運休戚與共,顯而易見不能再固守‘自己國家優先’的過時思想。”大家沉默片刻後,點頭稱是。

孰料未幾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一年多的抗疫歷程猶如一面鏡子,不單將科學防疫照射得一清二楚,還映射出文化差異的種種現象。中國堅持以民為本、生命至上,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支援世界衛生組織的行動,推進全球抗疫合作。在國家統一安排下,澳門亦派出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五名隊員參加中國政府抗疫醫療專家組,前往非洲阿爾及利亞、蘇丹開展支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這與美國對外宣佈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對內始終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形成鮮明對比。

各類資料顯示,現今美國公眾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高達三、四成,中國僅約一成。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戴口罩的激烈爭議,抗疫成效的巨大落差,對人對己的迥然取態,正正鏡照出科學素養的高與低反倒退居其次,為人為己、利己利人的文化自覺與不自覺成為事關身心健康和公共衛生決策的重要因素。

雲山(文化評論員)

2021-03-22 雲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8266.html 1 科學素養與文化自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