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代感的粵語片
日前在本報“消閒版”上讀到一篇以粵語片甘草演員“西瓜刨”為題的文章,很感興趣,而且不禁引起一份聯想。
“西瓜刨”不是一位巨星,但他在粵語片的崗位上也作出了貢獻。尤其是他在“黃飛鴻”系列俠義片集中,以一個小小的配角吸引了不少觀衆,相當難得。
說起粵語片,當然是歷史悠久了。雖然如今的粵語片已被通稱為“港產片”,但粵語片的淵源與對省、港、澳、東南亞以至全球華人地區的影響力非常大,卻是不容否認的。
不少粵語片中,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表現出一種“接地氣”的寫實主義色彩。大部分的粵語片,都能反映普羅大眾在不同時代的喜、怒、哀、樂;通俗風趣。
反映現實,也便是反映每一個時代的大眾生活脈搏。回憶抗戰勝利、香港光復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那一段時期,香港在殖民主義統治下,戰禍的後遺症仍未消除,社會經濟死氣沉沉,人民群衆普遍生活在失業、貧困、受歧視壓迫的厄運中。那個時代,粵語片中不乏一些能如實反映上述情況的佳作。
例如以吳楚帆、黃曼梨、張活游、李清、梅綺、張瑛、白燕等一輩的知名演員,就拍出了《此恨綿綿無絕期》、《同是天涯淪落人》等反映當時居民生活疾苦的寫實作品。較後期的《危樓春曉》,更讚美了貧苦大眾團結互助的精神。
到了五十年代後期,香港的經濟有了起色,工商業重拾活力,輕工業與出入口業都發展起來。這時,有一批反映這個時代的粵語片,其中,許多都是以“工廠妹”、“小白領”、“多情公子”為主角。當時,也演紅了陳寶珠、蕭芳芳、胡楓、麥嘉、謝賢等明星。
正如西瓜刨一樣,在舊日粵語片中有一批專演小人物的老戲骨,如黃楚山、高魯泉、伊秋水、李月清等,他們雖然不是大明星,但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值得懷念。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