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滋彰 盜賊多有
《老子》五十七章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一言以蔽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從歷史所知,《老子》所說的完全正確,就以“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而論,法令與盜賊是相對的,盜賊少,自然法令不會滋彰;同樣,法令不滋彰,盜賊便不多有。盜賊之所以產生皆因貧,而致貧之尤,依老子的說法是“天下多忌諱”。所謂“忌諱”,即是防禁、禁令、諸多限制。一個開放的國家,自由的社會,人民生活愉快,沒有怨,沒有恨,有的是和諧,安居樂業。這是《老子》說的“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的理由。
《論語 · 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假如以道德來領導國人,使每個國民都有道德的涵養,再齊之以禮,以禮義教化國民,大家都能自覺,如果做了錯事就有慚愧的感覺,人人知恥,“且格”的風氣盛行,那還用“法令滋彰”嗎?當然,這是一種政治理想,縱使實現不易,但向着這目標進發,總比背其道而行好。
《管子 · 法禁》這一章的最後說:“聖王之身,治世之時,德行必有所是,道義必有所明。”說明德行必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標準,道義也要有明確的準則。“是故聖王之教民也,以仁錯(措)之,以恥使之,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完全合於孔聖的“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宗旨,故曰:“絕而定,靜而治,安而尊,舉錯而不變者,聖王之道也。”這是說:應該果斷而堅定,平靜而安定,穩固而尊崇,治國措施不隨意變動。國富民強,首先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蓋靜然後能慮,慮然後能得,理有所得,然後能治、能安。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