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生活
自從完成醫學隔離後,這幾天不斷收到好友們傳來的短訊,對話內容大致可分兩種:一是約聚餐的時間(主要是在澳的友人),二是在台的港澳朋友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回澳後還習慣嗎?”雖然我認為用“適應”來形容會較為貼切,不過也理解他們的意思,用白話說就是“慣唔慣?”。
記得離開台灣前的一個月,每天都在憂慮和猜想各種回去後不適應的狀況,甚至開始陷入反芻思考的迴圈。然而回澳後發現,這種多慮是多餘的,人的適應能力遠比自己想像中強得多,但是有些情況及生活方式確實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是語言上的差異,由於長時間以國語為主要溝通語言,導致打字時很容易把國語和粵語的語法混在一起使用,有時候連說話也會不自覺地夾帶一些台式用語,但絕非有意為之,只是霎時間想不到與此相對應的粵語詞彙。例如台語的“搞剛”,意思是必須花很多時間和重複的動作來完成,最後卻事倍功半。像這些特有的方言詞語,多數難以使用另一種語言來準確傳達其語義。
其二是說話的習慣,特別是經常掛在嘴邊的“謝謝、不好意思、抱歉”。它不只是一種情緒、感覺和行為準則的表達方式,更代表着台灣傳統的社會禮節——保持謙遜的態度和禮貌的關係。其三是植根在心中的環保意識,除了扔垃圾時想進行分類回收外,現在看到濫用免洗餐具或過度包裝的用品會渾身不自在,總有一種污染環境的内疚感。
所有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兩個地方的文化、環境、生活模式不同,差異性是必然存在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好習慣保留下來,進而帶給身邊的人正面的影響,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