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3月09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從《墨梅圖》到“娛園”

《墨梅圖》(一九二二年前後) 劉光廉

《墨梅圖》(一八九八年) 吳昌碩

《眉壽圖》(一九三三年前後) 劉光廉

《梅花圖》(一九二○年前後) 劉光廉

“麼兜堅室”書法橫幅 劉光廉

從《墨梅圖》到“娛園”

——澳門“江南文化”的代表人物劉光廉

根植於嶺南文化的澳門,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近代史上,出現了幾件具有“江南風格”的藝術作品,其一是本澳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格的名園——娛園(今盧廉若公園);其二是澳門博物館的兩幅館藏畫作:擬揚州畫派的《眉壽圖》和擬海上畫派的《梅花圖》。近代的澳門爲甚麼會出現這些“江南風格”的作品?這樣一座園林和兩幅畫作又有何關聯?這無疑是不同尋常,值得探究的。

從澳門博物館的兩幅畫說起

二○○二年,澳門博物館曾展出館藏書畫珍品六七十件,年代由清中葉至近代。在這批館藏書畫中,大部分是本地書畫家的作品,其餘以嶺南一帶書畫家、詩人的作品爲主。這些書畫家多爲這一時期涉足澳門的風流名士和文人墨客,或寓居此地,頤養天年;或吟唱於山林古剎,杯酒論藝;又或流寓此間,以避戰禍。從而與澳門結緣,留下了不少翰墨丹青,皆爲一時之英彥。

清中葉至近代,正是西洋畫法傳入中國,嶺南畫派日漸成熟之際,是為二十世紀中國“五大畫派”之一。一批接觸新式思想的畫家提出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宗旨,開創性地將西洋畫法融入傳統中國畫,以成獨特新穎的藝術風貌。

在展出的這批珍藏中,嶺南畫派代表如高劍父、陳樹人、關山月等人的作品理所當然成了主調。而這其中,有一位畫家,其畫風之於嶺南畫派,更有“江南風貌”;在這些耳熟能詳的群英薈萃之中,又似乎顯得名不見經傳。他就是劉光廉。

澳門博物館藏有兩件劉光廉的作品,其一為《眉壽圖》,展覽圖錄對畫面落款的識文為:

眉壽萬年,擬新羅大意,麼□於堅□,劉老廉爲耀庭仁兄先生雅鑒。印鑑:(白文)劉光廉印、(朱文)吉六、(白文)百歲老人。①

原作款識中有二字因劉氏書寫隨性,以致澳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未嘗能够清晰識讀。在對劉氏研究考證的過程中,筆者則發現了一幅劉氏於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所書書法橫幅——麼兜堅室。由此,上述《眉壽圖》中未能識別的落款可以確定:正是劉氏齋號“麼兜堅室”四字,其中“於”字則為落款書寫過程中之衍字,正常的款識字序當為“擬新羅大意於麼兜堅室”。

擬新羅大意,即擬華新羅(原名華巖,一作華嵒,字德嵩,自號新羅山人)的大寫意用筆。華新羅是“揚州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其繪畫風格在清代畫壇獨樹一幟,既承襲了明代“青藤白陽”的水墨大寫意,同時又吸收了惲南田的柔麗細膩而獨具一格。劉光廉的此幅《眉壽圖》,落筆冷峭,擅用幹筆偏鋒,加以大膽的主觀誇張;畫面構圖奇崛,雋雅鮮活,在對事物本質把握的基礎上,追求變形中的趣味;敷色以水墨、淡彩爲主,稚拙中顯古樸;筆墨老辣而奇拙,無一帶滯相,可謂匠心獨運。不僅效仿了華新羅大寫意的格調,亦頗有其善用巧妙的誇張以傳神的筆墨境界。

其另一件展出作品爲水墨《梅花圖》,樹幹以濕筆淡墨寫出,復以幹筆勾點,線條頓挫有力,蒼勁而松綉,極富清虛雅韵。梅花則以水墨圓筆勾畫,瓣似珠玉,於冷峻之中富含變化,氣息質樸而耐人尋味。畫面佈局空靈,構圖大膽,大片的留白於平中求奇,於靜中顯動,虛實相生,具有強烈的空間感。劉光廉對造型的大膽取捨,重視色調的統一與淳樸,突破常規的寫意風格,不僅有華新羅筆意,亦取法與之同時期的海派畫家吳昌碩。

吳昌碩畫風的形成源自徐渭、八大山人、華新羅等一路傳統下來,又史無前例地融入了石鼓文的書法用筆,從而豐富了寫意花鳥畫綿裏藏針的表現形式。就劉光廉流於民間的一幅《墨梅圖》較之吳昌碩所畫《墨梅圖》來看,前者下筆果敢,頓中見力;以濕筆寫出,復以焦墨幹筆,卻清而不枯;線條斑駁蒼茫,似拙實巧,卻密而不亂,盡顯神采與個性。縱橫捭闔的佈局和遒勁恣肆的用筆,與吳昌碩蒼茫雄渾的金石審美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師法華新羅,到效仿吳昌碩,劉光廉對江南遺韻情有獨鍾。而以華、吳爲代表的“揚州畫派”和“海上畫派”,不僅在起源上有着相似的社會因素——均面臨從傳統的遣興自娛向商品社會與市場需求的轉變;二者在風格上也有師承的淵源關係。清中葉的揚州畫派,重視個性表現,不拘於形似;晚清時期的海派畫家多取法明清,其藝術精神、審美觀念較之揚州畫派既有沿襲,又有承接嬗變,不拘於傳統的清規戒律,而是具有鮮活生動的時代氣息,或工或寫,亦俗亦雅,以相對包容的姿態迎合時代的風潮。

如果說“海派”的創新在於吳越傳統與西洋風格的碰撞,那麼於此同一時期,劉光廉所處的嶺南地區,則形成了折衷東西的嶺南畫派,其成熟度雖不如海上畫派,但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催生中,卻有着追躡時代步伐的革新姿態。比如,嶺南畫派在繪畫風格上吸收日本繪畫的審美因素和西洋畫的寫實主義觀念,注重畫面色彩與光線的變化,在題材內容上關注自然現實,將革命的志向寄託在畫面中,等等。

文人畫派自有清以來,逐漸走向多元流變之傾向,在嶺南這樣一個善於接受新事物,較其他地區有更多機會接觸西方藝術的社會氛圍中,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然而,從劉光廉存於後世的作品來看,其畫風卻始終以傳統爲宗,並沿襲江南一帶文人畫派的發展脈絡,擅以大寫意的水墨風格強化、確認其自身的風格取向。

濠鏡造園客 一人主二園

澳門博物館除了藏有兩幅劉光廉的畫外,對劉光廉沒有相對專門的生平編年,也沒有系統深入的個案研究,晚清以來的典籍資料亦未曾對劉光廉作過具體記載,僅見《嶺南畫徵略》中對其生平簡介:

字吉六,更名光廉,香山人。以府同知分發廣西,署泗城府知府。罷歸卜居澳門。澳中新會盧氏娛圓池亭竹石,皆其規畫,具有畫理。辛亥後,當道招致不出,以翰墨自娛,善畫梅花,蒼勁似吳缶廬。榜所居日,“摩兜堅室”。晚歲註藉羅浮酥醪觀,法名永廉。年九十卒。②

在澳門提及“劉光廉”,似乎並不那麼耳熟能詳;提及“劉吉六”卻衆所周知,因其督造營建了澳門一代名園——娛園(今盧廉若公園),故而本地人常以“造園家”來定位劉光廉的身份。事實上,中國古典園林自古便是尋着繪畫的脈絡發展起來的,傳統造園家往往兼具畫家的身份和修養,或是書畫家直接參與造園。不知中國畫理畫論,則難以言中國園林,一如陳從周所言:“著名的造園家,幾乎皆工繪事,而畫名卻被園林之名所掩爲多。”③劉光廉正是這樣一位被造園之名掩蓋了畫名的澳門“隱士”。

劉光廉之所以能承擔園林的規劃設計,在於他具備了全面的藝術造詣,其審美取向必定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並滲透於造園活動之中。而澳門娛園最終以江南園林的風貌呈現,這與劉光廉在對江南畫家追摹的同時,兼容並蓄地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是密不可分的。

一位嶺南畫家何以會形成具有江南畫風的繪畫風格?

從劉光廉自書“麼兜堅室”的款識“光緒二十六年冬月書於滬江寄盧”,可以得知:劉氏當時正寄居於上海。在此之前,劉光廉亦在江南一帶積極地參與到洋務運動中,時任蕪湖輪船招商局船辦等職。更與其同鄉舊識——當時上海灘聲名顯赫的買辦實業家徐潤爲莫逆之交,期間二人往來頻繁、相處共事,相交甚篤。可見劉光廉不僅在江南待過,而且深受江南文化的涵養薰陶,其繪畫風格和審美理念皆是在江南生活、工作期間形成的。因此,當劉光廉晚年避居澳門,又將江南遺韻帶到嶺南一帶也就不足爲奇了。

事實上,澳門娛園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劉光廉當年仿照香山“竹石山房”而建。王文達曾在《澳門掌故》記載:

(娛園)聘請香山劉吉六設計,園仿竹石山房,廊法頤和園,亭臺樓閣,池塘橋榭,踵事華麗,盡態極妍。④

此“竹石山房”又稱“愚園”,位於廣州府香山縣北嶺鄉(今廣東省珠海市北嶺村),和娛園相距不到五公里,正是晚清實業家徐潤的私家別業。徐潤早年在上海發跡,在久經商海浮沉後,已然心繫故里,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徐潤興辦鄉族善舉,欲一併闢建私家園林,遂特請劉光廉仿江南園林的風格設計規劃,並全權負責。

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愚園陸續建成,改名“竹石山房”,一時間遠近聞名。隨後,澳門富商盧廉若又重金聘請劉光廉仿此愚園設計督造娛園,同樣歷經二十餘載方落成,成為澳門歷史上唯一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一代名園。

私家園林作爲一種藝術形態,是營造者(

園主人和設計師)的審美傾向與造園理念的共同呈現。徐潤和盧廉若可以說是當時香山、澳門一帶首屈一指的紳商代表,在華洋雜處的社會環境裏,在西方文化的浸淫中,他們共同聘請劉光廉營造具有“蘇式”風格的私家園林,實際上也是徐氏和盧氏文化立場的體現。而竹石山房和娛園的落成,更印證了江南文化對近代嶺南香山文化、澳門文化的發展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園畫本相通 江南遺韻存

造園家按照中國詩畫的創作原則,追求詩情畫意般的藝術境界,歷久而形成“以畫入園,因畫生景”的傳統。清朝遺老汪兆鏞曾有詩讚澳門娛園:“竹石清幽曲徑通,名園不數小玲瓏。荷花風露梅花雪,淺醉時來一倚筇。”⑤便是拿此園作比清代揚州鹽商馬氏的小玲瓏山館,可見劉光廉對揚州畫派的追摹與其對揚州園林的推崇不無關係,並於無形之中將自己在繪畫上造詣和審美情趣融於造園活動中。

劉光廉曾經在朝爲官,也曾積極地參與洋務,儘管仕途不甚順遂,卻始終保持着一份文人雅士的情操。作爲香山地區的傳統文士,他見證了清末民初香山一帶的風雲變幻,卻隨着山河易主,成了清末遺民,不事新政,於晚歲避地濠鏡,寄情於山水和佛道之間,也因此和澳門這方海角一隅結下了不解之緣。

劉光廉傾盡半生在嶺南這塊土地上營造了兩座江南風格的私家園林——竹石山房和娛園,這兩座園林實體的存留,映射了一片地域、一個時代,乃至一個民族的發展嬗變。作為近代文人造園家、畫家,劉光廉留給澳門的作品並不多,卻意義非凡,不論是爲澳門園林的發展,還是為澳門文化與江南文化的關聯,都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劉光廉當之無愧是近代史上澳門文化與江南文化相互關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邵 婕

註:

①澳門博物館館藏書畫。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博物館,2002,104頁。

②汪兆鏞(編纂)(2011)。嶺南畫徵略(汪宗衍增補,周錫點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③陳從周(2008)。陳從周園林隨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④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

⑤汪兆鏞(2004)。澳門竹枝詞——澳門雜詩圖釋。澳門:澳門基金會,124頁。

2021-03-09 邵 婕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5542.html 1 從《墨梅圖》到“娛園” /enpproperty-->